尧都区张鹏:第一书记的“三心一意”

2019-05-07 09:07: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从听不懂方言的“外来客”到老百姓口中的“自家人”,从“无人理睬”的山东大汉到人人敬爱的第一书记,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第一书记张鹏前后“待遇”的变化背后,是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的华丽蝶变。

  一颗红心跟党走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王曲村时,村党支部正在召开“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主题党日活动,“两委”班子成员、各党小组负责人、党小组成员等20余人沉浸其中,学习氛围浓厚。

  而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一个曾经的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王曲村9年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经济发展原地踏步,民生事业止步不前,老百姓颇有怨言。

  2017年6月,张鹏就任王曲村第一书记。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时的场景。“我预想过,来参加党员大会的人可能会比较少,但是看到当时的场景还是懵了。”看到破败的屋子里零零散散坐着几个人,张鹏的心当下就凉了一半。

  “所幸,来参会的党员都是党小组组长,这说明我们的党员队伍中还是有觉悟比较高、党性修养比较好的党员。”张鹏决定以党小组为单位去各组组长家中开党会,一家一家跑,慢慢摸清村子的脉络。

  “不是党员干部不想做事情,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党群关系不和、没有方向,干脆就什么都不做。”张鹏总结当时的情况说,“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通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唤醒他们的党心,为了老百姓,拧成一股绳!”

  半年后,抓住村“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张鹏成功组建了王曲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彻底解决了“两委”班子不和导致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在他看来,能在有限的第一书记任期内,培养出一支敢闯敢拼、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核心队伍才是对党组织信任的最好回报。

  新一届王曲村“两委”在张鹏的带动下,党支部队伍日益完善,党员结构日趋合理。“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制度得到严格落实,“三簿一册一台账”记录工作步入正轨。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张鹏严格按照党员分类管理要求,每月评比优秀党员,及时完成“智慧党建”APP建设工作,并督促支部按照党中央“2344”发展党员流程吸收年轻力量,2018年顺利发展一名正式党员、一名积极分子。

  “现在的王曲村村‘两委’班子一共有7个人,3名老党员,4名80后年轻干部。”张鹏介绍说,“村支部书记、副书记、2名村委委员把方向、掌大局,是我们的定心丸。村委会主任、副主任、1名村委委员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干劲儿足、敢创新,是我们的发动机。全村党员干部的心凝聚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方向明确、动力强劲。”

  已有82岁高龄、但仍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村民侯天管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曲村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宽慰在心里。“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学习,一旦懈怠了,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缺失,思想意识就要落后。以前的王曲村就是个例子,火车头出了问题,火车肯定跑不动。”侯天管说:“党员定期集体学习,不仅是对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更能通过学习的过程把党员凝聚起来。这是王曲村之所以能有今天这种变化的基石。”

  一寸丹心解众忧

  2017年张鹏上任伊始,正值涝季,王曲村因地势问题和排水渠道年久失修,导致积水过多,需要把上游堵塞的垃圾及时清理掉,才能让村中百姓免受水灾侵扰。初来乍到的张鹏二话不说,挽起裤腿,率先投入到疏通清理工作中。

  这一脚扎进的不只是涧河水,也踏踏实实扎进了王曲村这片土地,扎进了王曲村老百姓的心里。

  “一个生面孔,一个城里娃,能来干啥?”起初,和村子里的老百姓一样,村支部委员孙国平对新来的第一书记张鹏心存疑虑。“可是看到他和我们一起下水,挨家挨户去村民家里排查险情,我就觉得这个第一书记踏实、可靠,是我们老百姓能指望上的人。”

  “刚开始我的工作开展得其实并不顺利。”张鹏坦言,“语言不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张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王曲村的一些方言对他而言就像天书。“刚来的时候,我跟村支书通电话,问他在干嘛,他说他在‘捏末’(方言发音),我就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后来才知道‘捏末’就是收麦子。”如今,经常入户下地的张鹏已经渐渐接受了这里的方言,时不时也能用夹杂着方言的“村普”跟村民们唠家常,俨然已成为王曲村的一分子。

  “当时这里的办公条件还很简陋,只有一张乒乓球台,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围坐在球台四周开会、讨论工作……”王曲村村委会主任李晶晶带着记者一行来到王曲村便民服务室:贫困户脱贫组织保障图、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图、王曲村监督信息员工作职责……修整一新的便民服务室里,各项制度上墙,靠墙站着的书柜里,党建规范、产权改革、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各项工作分门别类、井然有序。

  在张鹏的记忆中,两年前,王曲村的民生改善工作就在这间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和几个高脚凳的便民服务室起步。

  通过走村入户,张鹏了解到,冬浇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王曲村农业发展的难题。在张鹏的建议下,村“两委”班子决定开挖水渠保冬浇。2018年1月,王曲村投资2万余元新开挖渠道500米,新建桥涵4座。同年3月,又投资1万余元修缮了红旗路桥涵两座,实现了高灌浇地南北贯通。这条水渠通进了王曲村老百姓的心底。

  王曲村是尧都区“煤改电”“煤改气”的重点村,也是尧都区“煤改电”先行先试推进村。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工作开展期间,张鹏事无巨细,坚持每天到一线工作,协调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伐树、台变位置选择等引起的纠纷,及时为村民解决问题,使王曲村成为“煤改气”“煤改电”的示范点。

  硬化王韩路与富民路段、新建垃圾池8座、为学校安装防盗门窗、硬化文化广场300余平方米、修缮遮挡墙300余平方米……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落地,让张鹏成为王曲村老百姓口中“离不了的人”。

  一片真心为民谋

  两年前,如果有人想来王曲村转转,怕是不好找到进村的路口。

  王曲村的门楼因修路被拆除,多年来无人问津。“门楼就好比是人的脸,直接关系到别人对村子的第一印象。要想让村子的村容村貌好起来,得先拾掇拾掇咱的‘脸’。”张鹏说这是自己修缮门楼的初衷。

  2018年年初,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王曲村圆满完成了门楼的修建。但只有这一项显然还远远不够,整顿村容村貌,要“面子”更要“里子”。

  “王曲村的东岳庙戏台是现存的中国元代七大古戏台之一,2006年6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却一度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自小在王曲村长大的李晶晶至今仍记得幼时这座戏台的繁华。

  “以前的东岳庙没人管护,村民可以随意出入,去年,在张书记的提议下,村里联合旅游部门对东岳庙重新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东岳庙看管人、王曲村村民韩亚琴对记者说,“今年,村里想通过东岳庙的影响力和邻村一起抱团发展旅游业,这是好事儿,以后,我们村子就不再是以‘烂’村出名了,而是一个先进村、美丽乡村,我们老百姓脸上也有光。”

  据张鹏介绍,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一户两人,2018年,因病致贫新增一户三人。通过“2+1工作模式,在”三支队伍“及张鹏的帮扶下,贫困户不仅喜迁新居,还在代种豆角等政策扶持下得以稳定脱贫。张鹏等人还为新增贫困户申请到大病救助1万元,并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组织党员、干部义务清扫、粉刷墙壁、安装铝合金门窗、购置棉被等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在村民活动广场跳舞的王曲村村民张银翠见到记者,热情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子干净吧!是不是感觉像个小‘城市’?还不只这些呢,我们村举办的活动也一个接一个,跟大家伙的光景一样越来越红火!”张银翠掰着手指头数着,“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八日妇女广场舞大赛、东岳庙会舞龙、女子威风锣鼓比赛,一个比一个热闹。”

  村里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笑容多了,信心足了,但担忧也一天天多了。

  “老百姓舍不得让张鹏走,经常来问‘能不能让他多干几年’‘能不能让他留下来’。”李晶晶说,“正是因为有了张鹏这样的第一书记,咱们党和群众才越走越亲,乡村振兴的道路也才越走越宽!”

  记者 段碧蓉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