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李玉海:身残志坚 赢弱身躯建造美丽家园

2019-05-17 09:04: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54岁的蒲县乔家湾乡冯南庄村村民李玉海自幼患有小儿麻痹,一直没有成过家的他却有两个懂事可爱的“女儿”,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事情还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李玉海出生在冯南庄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尽管身体残疾,日子清贫,但一家人踏实本分,日子过得也算平稳。1998年,李玉海的大侄女一岁半那年,哥哥家又添了一个“千金”。然而,就在同一年,家里的顶梁柱、李玉海的哥哥中风瘫痪了,身体原本就不好的父亲受不了这个打击,不久便撒手人寰。

  哥哥瘫痪和父亲离世令这个原本就困顿的家庭陷入了绝境,面对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嫂子终于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两年后,病重的哥哥临终前将两个年幼的女儿托付给李玉海。李玉海含泪答应哥哥:“就是要饭,也会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这一诺,就是十八年。

  望着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哭泣的侄女,李玉海甚至没时间悲伤。他拒绝将两个侄女送去福利院,独自一人拖着残疾的身体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了侍弄好家里的几亩地,李玉海起早贪黑在地里摸爬滚打。春天,他趴在地上,用镢头敲打着犁地翻起的土疙瘩,精心播种;夏天,他拄着拐杖来到地头,拔草锄地,希望有个好收成;秋天,他艰难地一手提着筐子,一手拄着拐杖,能收多少是多少;冬天,他也不肯闲着,给牲口喂草、上料,在母亲的帮衬下,勉强操持着这个几近残破的家……

  然而,命运之神又一次辜负了李玉海,“小女儿”李琴琴8岁时,李玉海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以前觉得天塌了也不怕,我还有个妈,母亲没了的时候,我觉得啥也没了。”回忆起那段往事,李玉海一直低着头,右手攥着左手,空气中弥漫着良久的沉默。

  眼看着“大女儿”李云云和“小女儿”李琴琴都到了上学的年纪,李玉海经常半夜愁得睡不着觉,家里的地只有他一个人侍弄,哪能供得起孩子上学呢?他想起了老人们说的后山有药材,“紧俏的野生药材一定能在市面上卖个好价钱,两个娃娃的学费就有着落了!”怀揣着这个念头,李玉海拖着病腿、扛着镢头、带着馒头上了山。在采摘柴胡的险要路段,一不小心踩空跌到了沟里,幸好有一堆草垛子接着。“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是出事了,两个孩子咋办?”

  惊魂未定的李玉海扶着墙面慢慢站了起来,“还是自己尝试种药材吧,多少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他匀出两亩地种起了柴胡,果然比刨药材省劲儿,李玉海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他还尝试开始养蜜蜂,虽然总是被蜜蜂蜇得鼻青脸肿,但家里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不同于李玉海的内向坚韧,长大了的李琴琴格外开朗乐观。“‘爸爸’给予我的爱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失去父母的伤痛。”李琴琴回忆起自己上初中时的一件小事:“我在乔家湾村上初中,初三开学早,需要借一本教材,我没借到,隔了没两天,‘爸爸’就从邻村借了本书,跑到两公里外的乔家湾村复印后送到了学校,复印一本书要五六十块钱呢,他平常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为了我却什么都舍得!”李琴琴说到这里忍不住哽咽起来。

  2016年,李琴琴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在一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委、县政府积极为李玉海争取到了雨露计划补助资金5000元;同年,李玉海信守承诺抚养两个侄女的消息在县城传开了,他被评选为乔家湾乡首届“乔乡好人”;2017年,李玉海又获得了蒲县第三届十佳“蒲子好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送来了1万元的慰问金;此后,李玉海陆陆续续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面对这些帮扶,不善言辞的李玉海在感谢之余,说他不能也不愿意总靠别人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让女儿们过上好日子!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张伟栋:临汾平阳广场上的“露天”理发师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