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定从容,一丝不苟。 李东亮 摄
临汾新闻网讯 提起“带电作业”这个词语,也许大家会有些陌生。但若要谈及电力行业近些年来在服务上的改变,相信大家会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不知从何时起,生活中遇到停电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就是电力行业的“特种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然而这一大改变的背后,是一些人站在十多米高的悬空斗臂车里,面对着10千伏高电压,在不影响市民正常用电的情况下,对着高压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维护,默默地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
5月22日,记者采访到国网临汾供电公司配网带电作业班班长,也是两次在山西省电力公司举办的“10千伏配网带电作业比武竞赛”中取得个人第一名,荣获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临汾市首届“平阳工匠”等荣誉,被省电力公司评为电网检修生产技能专家的刘小元,回想起这12年在一线的工作经历,刘小元深深呼吸了一口气。因为对于他们这个工种来说,每一次的作业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验,每一刻的操作都是惊心动魄的回忆。
初生牛犊不怕虎
2003年,来自古县石壁乡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刘小元成为某部装甲旅的一名坦克驾驶员,那一年他17岁。
军旅生涯磨砺了刘小元的意志,也锤炼了他的品格。2007年,复员后的刘小元进入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尧都区供电局城网科工作。
2008年以前,电网频繁停电问题突出,优质服务工作面临巨大的考验。省供电公司开始大力推广配网带电作业,那时候,临汾供电公司带电作业还是一片空白,在大家眼里,这是一项辛苦又极具危险的工作,因此自愿加入的人寥寥无几。然而此刻,骨子里富有挑战精神的刘小元却对带电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概是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作祟,别人干不了、不敢干的事情我就想去试一试。”刘小元主动请缨加入带电作业队伍,在他的影响下,其他7名同事也克服了恐惧心理,加入队伍中来。
2008年11月,临汾供电公司组建起了历史上第一支配网带电作业队伍,共9名成员,除了一名对带电作业有一些理论常识的老师傅外,其余8名都是像刘小元一样,对这一工种完全无任何认知的“新兵蛋子”。
由于对带电知识的缺乏,刘小元一刻也不敢放松,他努力学习作业项目,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模拟带电作业工作流程,认真研究每个风险点和安全措施,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
“实战”考验拔头筹
真正的实战考验来临了。
2011年夏日的一天,10千伏915解放东线15号杆绝缘子断裂,需要带电更换。这一次任务,师傅决定带领刘小元一同实战,他也成为了8名“新兵蛋子”中实战操作的第一人。
“虽然在训练场已经反复练习过很多次,但真正上‘战场’与带电设备实战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在师傅的带领下,刘小元穿戴好全套的绝缘防护用具,并将作业工器具一件件背好,而后,两人迅速地登上了绝缘斗臂车。
在高达十多米的半空中,当手中的作业工具距离高压导线两三厘米时,刘小元听到了导线发出“嗞嗞”的放电声。“说实话,那一刻我打了退堂鼓,犹豫、徘徊、纠结,到底要不要伸手抓这根带电导线?接触后我会变成什么样?是生还是死?”短短的那一刻,刘小元的内心极度挣扎。他在心中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相信自己,决不能后退呀!
几口深呼吸后,刘小元渐渐打破心理障碍,他屏气凝神,按照事先做好的演练,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项操作,手握的高压线不时闪耀火花,通过默契配合,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作业,带电更换绝缘子的工作顺利完成。
刘小元再次深深呼出一口气,这时他才发现,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装,当他走出斗臂车的那刻,看到同事们敬佩的目光、竖起的大拇指,刘小元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地面目睹了全过程的同事们争先恐后地询问刘小元手抓高压线时那一刻的感受。“什么感觉都没有呀。”看似轻松回答的背后,是刘小元战胜自己后满满的成就感。
第一次成功带电作业的经历也更加坚定刘小元对这项工作的自信。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市所有的带电作业任务都是刘小元和师傅共同完成的。
时光不负有心人
胆大心细的性格,让刘小元在面对高危工作时游刃有余;勤学苦练的品质,帮助他攀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2011年7月,省电力公司组织了首届“10kV配网带电作业比武竞赛”。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刘小元代表我市电力系统参加了此次比赛。
刘小元清楚地记得,竞赛期间的最高气温达到37℃。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穿着由13层绝缘材质压合而成的绝缘服,戴上足足有七八公斤重的全套绝缘设备,再加之竞赛现场的紧张感,还没有开始作业,参赛选手们已是汗流浃背。
比赛首日,有一半选手因为体力透支而出现头部眩晕、眼前发黑、胸闷气短等中暑现象,有的甚至晕倒在了绝缘斗里。次日的比赛中,为保证参赛作业人员的安全,主办方在竞赛现场准备了三辆120急救车,只要有人晕倒,就立刻抬上救护车进行抢救。赛后,目睹了全过程的工作人员和参赛选手在交流时坦言:“这次配网带电作业不是在比赛,而是在比命啊,一般人可真干不了!”
那一年,刘小元25岁,身体素质好加日常的刻苦训练,让他在原本规定的50分钟作业项目时间里,提前半小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任务,一举夺冠。
此后,刘小元又先后荣获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临汾市首届“平阳工匠”“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被临汾市总工会成立了“刘小元平阳工匠创新工作室”。
技术创新解难题
“每个人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根源,都源于责任和热爱。”刘小元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刘小元平阳工匠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由他带头发明的39种带电作业实用性工器具,其中“带电清理异物专用工器具”“10千伏带电作业绝缘电阻测试仪”“改进型绝缘挡板”等8项工器具获得国家专利,“带电清理异物专用工器具”还被命名为“刘氏抓手”,在国网山西电力推广。这些,都是他对这份工作热爱的最好佐证。
2014年7月,刘小元在991平阳南线21号杆带电更换柱上隔离开关,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工具,造成作业障碍,最后不得不停电作业,影响了该区域107户居民的正常用电。
“你们就不能早点检修,非得大热天弄。”就在刘小元紧急更换柱上隔离开关时,有一些住户出来探寻停电的原因,不问缘由的一顿抱怨。
“那次是我们在检修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掉隐患,如果等到设备出现问题了再修,辐射到的停电区域将会更广、停电时间也会更长,但是一些住户不理解。”这件事让刘小元满腹委屈的同时,也心生愧疚,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创新工具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达到带电作业的条件。
刘小元白天工作,晚上有空就开始搞研发。他拿起尺、笔和材料,一连几天“泡”在现场。“带电作业工器具对精密度要求高,差一毫米都不行。”刘小元先在泡沫上画出卡具的样子,然后用小刀一点点抠出模型,再按照模型加工实物,经过反复论证,成功研制出“改进型绝缘挡板”。通过在模拟设备上实际操作,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措施,然后就投入到了实战现场,这个工器具的诞生不但对带电体进行了有效遮蔽,而且限制了作业人员手部的活动范围,解决了以前不能开展这个项目的诸多瓶颈问题。
那一次的创新让刘小元明白,发明创造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工器具实用,能解决了带电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在刘小元的带领下,他的班组持续改进了39种带电作业实用性工器具。
去年7月,刘小元代表省公司参加了由国家电网公司、美国贸易发展署、美国“东南电工培训中心”联合组织的“中美合作配网不停电作业技术交流”培训,通过4个月的学习,刘小元学到了美国作业的安全理念和不同的作业方法,他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回来以后,把在美方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国内的配网带电作业融会贯通,与美国高级培训师交流学习,参照美国现场作业模式,创新提炼出了现场带电作业“六步工作法”,进一步优化了作业人员在现场作业方法和形式,使国内的带电作业现场工作效率提升了50%,同时也加强了风险管控,确保了生产安全。
不忘初心再出发
成绩和荣誉背后,凝聚了刘小元多年来挥洒不尽的汗水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正如我市举办首届“平阳工匠”的颁奖典礼上,给刘小元的颁奖词中这样说道:“点亮万家灯光是你心中的祈愿,带电排除故障是你肩负的责任,你一次又一次出现在高压线上,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你用娴熟的技术和规范的动作,创下了3980次‘零失误’的安全生产纪录,阳光上进的身影展现新时代电力工人的风采。”
如今,身为班长的刘小元带领着带电作业班的5名队员,担负着城区几十万用户、长达470公里配网高压线路的带电检修任务,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每一次作业我都会到现场,一再叮嘱队员操作安全。”对于带电作业的工作人员来说,电气设备故障没有时间概念,他们24小时处在待命状态。
夏季检修时,带电作业人员要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穿着十几层厚,七八公斤重,且密不透风的绝缘服作业,每次作业完毕后,毫不夸张地说,靴子里都能倒出水来;冬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雪,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冷环境中,队员们要戴着冰冷的绝缘手套进行作业,手脚僵硬没有知觉,这对带电作业人员而言,危险和难度系数都更高了;在遇到紧急救援任务时,刘小元和他的队员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开启保电工作,为现场救援点亮生命之光……越是在逢年过节、夏季高温、冬季送暖这些时间节点上,带点作业人员的任务就越重,工作就越忙。深夜紧急抢修这种事,对于他们来说也早已是家常便饭。
“说真的,这个班组的队员们都很优秀,也特别辛苦,他们真的是用生命在‘战斗’。”临汾供电公司配电运检室书记李刚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工种的高危性。10千伏高压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只有几十厘米,作业时人员触手可及,即使防护措施全部到位,在一条线作业时,一旦身体某个部位或者是手中的工具触及了另一条线,就意味着事故与死亡。如果出现失误,高压电弧瞬间释放出的温度可高达3000摄氏度,足以将靠近或者碰到它的任何物体化为灰烬,还会对线路设备造成巨大损失,由于作业危险程度高,对技术要求也高,一般人是难以忍受这种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的。
“如此高危职业,家人反对吗?”记者提出疑问。
提及家人,刘小元的表情略显沉重。因为这些年,父母只知道他在电力系统工作,但对于儿子具体是从事哪个工种,刘小元怕父母担心,一直从未告知。至于妻子,也只是知道他从事的工种存在危险性,但至于有多危险,每当妻子聊及这个话题时,刘小元总是以“说了你也不懂”为由搪塞过去。
就是在这样双高压的工作环境下,12年的时间里,刘小元完成了5900次带电作业“零失误”的安全生产纪录,为临汾市城区减少停电时间98200小时,多供电量5700万千瓦时。同时,他还兼任国网公司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的培训师,前后为国家电网公司培训、授课人员9000余名。
“累归累,但我每次完成任务后,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头,心底莫名的会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刘小元表示,他将和队友们一起,拿出更大的干劲儿、闯劲儿、钻劲儿,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推进我市带电作业的全覆盖,为继续做好百姓的光明使者而努力、而奋斗。
记者 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