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生在洪洞苏堡,长在洪洞苏堡。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刚好5岁。儿时的我听大人们说,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我健康长大了。15岁那年,我上了苏堡初中一年级,当时正逢1958年“大跃进”全民炼钢时代,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我校6个班300余名师生奔赴吕梁山,在洪洞县左木乡霍家庄村安营扎寨,投入到全民炼钢的洪流中去,为国家快出钢、多出钢添砖加瓦,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960年又遇上自然灾害,老天爷连续三年不下雨,田园荒芜,庄稼歉收,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我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同伴们到地里挖野菜度饥荒。危难之时,党中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修渠打井、挑水抗旱,另外多方调拨救济粮,抗击灾害共渡难关。彼时“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口号至今犹在耳畔回响,培养了我乐观、坚毅及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人生态度。
1964年高考落榜,我放弃了返校就读的念头,毅然回到家乡。回家的第二天,我就参加了生产队“里填外垫”整修梯田的劳动。每天不是肩挑筐子担土,就是手持铁锹铲土,一干就一个三伏天,手上磨出了老茧,腰酸腿疼也不在话下,昔日的“白面书生”,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多年的劳动中,我学会了使用牲口耕地,学会了摇耧播种,学会了踩扇车扬麦等技术农活,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种庄稼的行家里手,也真正尝到了劳动收获之后的快乐。
1970年我在苏堡八年制学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村委会、学校领导为我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感到特别欣慰。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教育战线迎来美好的春天。在教学中,我坚持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耐心细致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县、镇的表彰,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980年我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84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了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决心。
1986年暑期,县教育局任命我为南王中学副校长,1988年调任我为苏堡中学校长。返回家乡、返回母校担任中学校长,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深知,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就是校长的工作作风。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教师坚持言传身教,坚持听课、评课、评教评学;对学生坚持启发诱导,培养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0余年的中学教学,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勤奋努力下,我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模范领导干部、 先进工作者。
2000年,我退居二线,2004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2008年10月,苏堡镇党委、政府任命我为苏堡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兼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在开展关工委工作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全镇57名“五老”同志的独特优势,找准抓手,主动作为,围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年”和“抓两学、创五好”的关工委活动中,全镇19个村级关工委有11个村被授予“五好关工委”,另8个村被授予“五好先进村”。我由此先后荣获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及洪洞县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70年,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国家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变革。70年的追梦奔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伟大祖国各条战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追梦人,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余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新思想、新作为,为党的事业做出新贡献。(曹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