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6月10日,烈日炎炎,在襄汾县南辛店乡新民村口刻有“桃花源”的牌楼下,一座“村训碑”上的内容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家训、族训见多了,村训还是头一次见到,特别是刻在石碑上的村训。
“年少不刻苦读书,长大后悔晚矣。”“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以敬老爱幼为荣,以凌弱欺老为耻”……教孩子好读书、教村民要厚道、教乡邻不称霸的村训句句令人深思。热心的村民见我们感兴趣,就把村训的撰写人曹文敏的家指给我们。
顺着林荫村道,走进村民口中的乡贤曹文敏家。曹老先生说,新民村有着良好的村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丰富德治内涵,把新民村人的传统美德代代传下去,他提议建村牌楼时在村口竖立一块镌刻村训的石碑。他的倡议得到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赞赏与支持。
于是,在村牌楼落成的2018年6月30日,新民村“村训碑”也同时竖起。“村训碑”坐落在国道临夏线新民村口,村民们进进出出总要驻足观望读上几遍,有个张家长李家短的也总要到“村训碑”前讲讲对错,评评理。
曹老先生介绍,新民村村训全文375字。要意如下:12字总体目标:村和谐、民富裕、家和睦、人文明;8字“新民精神”:崇仁尚义、重和向善;此外还有“8要8不要”行为规范、“10句至理名言”等。曹老先生说,我们就是要守正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细小处。
村民告诉记者,每当站在“村训碑”前,诵读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文明传承。
该村第二村民小组组长许海全说,每到重大节日我们都要组织乡亲们在“村训碑”前认真学习,检点自己的行为。
提起筹建“村训碑”,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徐全胜深有感触:原本是想从建造村牌楼这个“窗口”做起,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曾想,却获得了村民们广泛的支持认可,如今“村训碑”立起快一年了,在规范村民行为方面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南辛店乡党委书记王英上任伊始就来到“村训碑”前,对新民村依托传统文化加强村民自治的做法大加推崇。她说,要把“村训碑”作为对村民进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的好教材,并逐步在全乡推广,用这种传统的方式,促进我们的村风文明、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襄汾县司法局局长赵剑锋介绍,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新民村“村训碑”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新民村是襄汾县南辛店乡的一个行政村,由新民村、北辛店、卫家沟、北深堡4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530户、1530口人。说起“村训碑”的好处,大家伙儿扳着手指头数:儿孙更孝顺了、读书氛围更浓了、村风更纯朴了、邻里更和谐了、村民更思进取了……
再一次站在新民村村口,村牌楼两边的对联“新建村名与共和国同岁,民建乐园为中华梦添彩”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们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短评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襄汾县南辛店乡新民村“村训碑”,有助于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村风紧紧相随,家风正、国风清,国由众多家组成。“村训碑”,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却能够以独特的影响力代代相传,它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而是在点滴间影响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渗透在每个村民的生活中。“村训碑”不仅将“村和谐、民富裕、家和睦、人文明”的目标,“崇仁尚义、重和向善”的“新民精神”,“8要8不要”“6戒”的行为规范等刻在碑上,更刻在了一代又一代新民村村民的心里。
记者 贾晓梅 景秀红 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