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现在要讲的是久病床前好儿媳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襄汾县汾城镇良陌村……
2006年正月初八,戴文浩和范宝珍在欢快的锣鼓和喜庆的鞭炮声中喜结良缘。婚后恩恩爱爱,幸福美满,不久便生了个胖小子,这可乐坏了婆婆王爱花,她熬鸡汤、烧排骨,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全家人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9年秋天,婆婆王爱花突患脑中风住进了医院。虽经医生全力救治,仍落下两腿站立困难、说话不清的毛病。出院后,宝珍对文浩说:“妈住院花了不少钱,今后还得用钱,你还是外出打工吧,咱妈你就放心地交给我,我会好好侍候她老人家的。”文浩觉得媳妇说的在理,于是,他怀着对妈妈的牵挂,怀着对媳妇的爱怜,含着眼泪外出打工。从此,侍候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宝珍肩上。
每天吃罢早饭,范宝珍总是推着婆婆到院子里透透风,晒晒太阳,有时又有意让儿子拉着奶奶的手一声声呼唤奶奶,想以亲情唤醒可怜的婆婆。后来她听说针灸按摩能起到康复作用,就请来一位老中医给婆婆针灸按摩,同时,她又买来许多针灸按摩方面的书,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向老中医请教,半年多时间里,她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针灸按摩技术,为了减轻婆婆的痛苦,她都数不清在自己身上试扎了多少针。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按摩和锻炼,婆婆的病情稍有好转,能在别人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开始走路,范宝珍感到特别高兴,她拉住婆婆的手连声说:“妈,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加油啊!”从此,在院子里经常能够看到她扶着婆婆练习走路的身影。尽管汗流满面,她却喜上眉梢,乐在心头。因为她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
正当范宝珍憧憬着婆婆能够早日康复时,一场更大的灾难又降临了。
2013年9月25日,婆婆突发脑出血,又一次住进了医院,瘫痪在床。对这个弱小的女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婆婆不知道吃喝拉撒,生活不能自理,起居全靠媳妇照顾。每天早晨起床后,她首先给婆婆擦洗身体,再换上干净的尿不湿,然后抱起婆婆的头,一口一口给她喂饭。吃饱喝足后再把婆婆抱在轮椅上,自己再去吃饭,有时饭没吃完,听到婆婆哼哼,她就放下碗筷,赶快去照顾婆婆。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十几个春秋,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范宝珍就是这样细心照顾着婆婆。她怕婆婆长时间坐轮椅太累,只要稍有空闲,就让婆婆平躺在炕上,给她按摩,给她揉腿,给她针灸,给她搓背……只要能让婆婆少受点罪,范宝珍从不叫苦喊累,她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时钟,天天都重复着琐碎而平凡的事情。
在范宝珍的精心侍候下,婆婆房间里没有异味,背部没褥疮,身上没有碰伤……憨厚的老公爹逢人就说:“宝珍这娃可是个好媳妇哩,没有她,爱花早就不在人世了……”村里的大叔大婶说:“不怕脏不怕臭,任劳任怨,就是亲爹亲妈也不过如此,真是少有的孝顺媳妇!”
2017年腊月,在外打工的戴文浩回到家,看到媳妇细心照顾妈妈的情形,堂堂七尺男儿竟泪流满面。
春节之后,范宝珍带着瘫痪的婆婆跟随丈夫戴文浩去县城打工了。他们租了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家面馆,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宝珍虽然在店里扫地擦桌,端水送饭,但她牵挂着一人在家的婆婆。为了给婆婆排遣孤单,她买来一台小型壁挂电视机,挂在婆婆的房间里,让电视里的欢歌笑语陪伴婆婆……
“婆婆就是我的妈”。一句简短的话,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这就是人间的大爱,是超越血缘的亲情。(戴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