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前往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车辆在沁河的青山绿水中驰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
在飞岭村村委会院里见到村委会副主任尚庆年时,他刚从会议室走出来:个子不高,身材较瘦,胸前佩戴着党徽,脸上满是笑容。如果不是旁人介绍,很难想象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岭高跷”传承表演者尚庆年。
尚庆年话不多,但说到“飞岭高跷”时却滔滔不绝,“光说不行,走,咱到现场去看看。”跟随尚庆年,记者来到了飞岭村委会湾子自然村的一间库房前。
尚庆年麻利地从库房中拿出一副高1.5米的高跷,上面还缠着麻绳,“做高跷的木头得用结实的槐木,而高跷绑绳要用三股麻绳编成辫子状。”尚庆年简单介绍着。
“飞岭高跷”表演队现有50名队员,全是飞岭村村民,平均年龄30岁。每年正月十五社火表演或村里搞活动时,这支高跷队伍的表演总能引人注目、令人惊叹。“这是今年我们在县文体广场进行社火表演时的视频,你看看就知道我们的表演有多受欢迎了。”尚庆年拿出手机,指着视频里的画面。视频中,约20名穿着戏曲服装的队员,脚踩高跷,踏着鼓点行走着,不时变换着队形,周围的观众有的在认真观看,有的则拿着手机拍摄,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尚庆年是“飞岭高跷”表演队的总指挥、总教练。他介绍,踩高跷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在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飞岭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每场演出人数20人—50人不等,表演者有时会扮作各类戏剧人物,如老渔翁、济公、关公、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等。
脚上绑上一米多高的高跷,身着戏曲行头,每当高跷队伍盛装亮相时,尚庆年心中总有种荣誉感油然而生。“踩高跷可不是人人都能拿下的活儿。”尚庆年说,“有恐高症的人肯定上不去,胆子大的人几个小时就能站起来,一旦站起来就必须动起来,不动的话马上就会失去平衡,容易摔跤。”
说罢,尚庆年便坐到高约1米的几根管子上,脚踩高跷踩板,用麻绳将小腿与高跷紧紧绑在一起,扶着身边的人,“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他来回踱了几步,笑嘻嘻地说,“老了,站上来有些晕了。”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总是从树上扯下两个带树杈的枝儿,两个手抓着枝儿,脚踩在树杈上‘顺拐’着走,一不小心就摔得满脸是土。”今年55岁的尚庆年,14岁起开始接触高跷。回想起第一次踩高跷的感觉,他直言:“我踩的第一个高跷有1米高,当时自己身高仅1.2米,站在高跷上拉着大人的手一下都不敢松,一步也不敢迈。当时唯一的感受就是害怕。”
近年来,飞岭村打出了村落灯光秀、荀子文创商店、乡村建筑展等一张张特色“文化牌”。在尚庆年的带领下,作为飞岭村特色文化牌之一的“飞岭高跷”,也为飞岭村的发展锦上添花。
如今,尚庆年已经带出了不少徒弟,看着大家踩高跷从步履不稳到健步如飞,尚庆年的成就感溢于言表,“每年村里有活动,大家不论身在何地,都会踊跃报名,积极参与高跷表演活动,这让我很感动、很欣慰。”
“飞岭高跷必须传承下去,不能让传统变成遗憾。” 尚庆年说,现在飞岭村会踩高跷的人是不少,但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踩高跷的队伍中,把这项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