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李逢华:老党员的不悔“初心”

2019-08-03 09:33: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李一本这个人你们听说过吗?”7月15日,在浮山县响水河镇东陈村小道南院,望着众游客好奇的表情,东陈村村民李逢华像说书人一般讲了起来,“明朝有个能臣叫李一本,他为官有道,深受百姓爱戴,所以被派去治理同官县。当时同官县积压了不少冤假错案,李一本不畏强权,破解了一桩桩陈年旧案,得到上司嘉奖,遂被调升为汉中府通判。他就是我们东陈村有名的贤能之士啊!”

  李逢华的日常就是为前来东陈古村落参观的游客义务讲解,他骑自行车的身影,成了东陈村一道别样的风景。“我今年72岁了,可是闲不住啊,趁着身子骨还硬朗,就想为家乡出些力、做点事。”李逢华乐呵呵地说。

  “会种田,学木工,能打铁,爱唱歌,演节目……”李逢华一一列举自己所擅长的事,“这些手艺及爱好,我都是误打误撞学来的。”

  少年时期的李逢华学习劲头十足,木工活、铁匠活样样精通;改革开放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时,他又进工厂、学技术,进企业、学管理,并且爱上了唱歌、学会了表演;正值壮年时,他投身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致力于带领家乡人民过上幸福、丰裕的生活;而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日日埋头在小书房里,挖掘东陈村故事,整理东陈村历史,希望这个古村落成为一个民俗博物馆,被历史铭记。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最难忘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在东陈村当干部的这16年。”李逢华1987年入党,彼时他是东陈村的党支部书记。“做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十几年,是扎扎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十几年,所以很难忘。”

  “1987年,东陈完小建成,那是当时农村最早的一批学校之一,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人来参观、学习。”李逢华回忆说:“村里的学校一开始就是一间祠堂,教学条件相当落后,而新建成的东陈完小是由12间瓦房改造成的,能容纳200人,在当时,这就是一所相当正规的学校了。”为村里修建学校是李逢华相当自豪的事情,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吃了读书少的亏,所以,不能让村里的娃娃再像自己一样。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李逢华眼瞅着东陈村一天天变了样。“……村容村貌大改变,青石路面宽又平。街道平,排房新,明亮的路灯看得真……”说起东陈村的变化,李逢华随口背了一段他写的顺口溜《夸夸东陈新变化》。

  “我是一名老党员,可不能掉队。”李逢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丧事从简》《喜事新办》《夸脱贫攻坚》《老骥伏枥望人才》……他编排了反对奢靡之风、宣传脱贫政策、鼓励村民重视对下一代教育的一系列节目。“有啥新政策、新思想,我先学,学懂了,再用咱农民能懂的方式说给大家听,也算是发挥点余热。”李逢华说他对党员的理解就是“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他入党的初心。

  对东陈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李逢华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东陈村,他每天都会把自己关在小书屋里“充电”。书桌上的《临汾市志》《浮山县志》《浮山民间故事集》已被他翻散了,每页都记满了笔记。

  “别的事我可能记不住,但东陈村的历史和故事就像刻在我的脑海中一样。”尽管如此,李逢华也有不少担忧,“我年纪大了,总有犯糊涂的一天,希望自己能尽快把东陈村的历史梳理出来,为家乡再多做点事情。”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