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王艳芳:用爱唤醒“失控”的心灵

2019-12-03 09:39: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每天早晨8点,市第五人民医院三病区的医护人员都会在护士站集合,汇总患者前一天的情况。作为病区主任,王艳芳忙碌的一天也是从这看似琐碎的交接班中开始。

  此时阳光正好,穿过一道特制的加厚防护门——一道跨越时空阻隔打通病房内外心灵通道的门。王艳芳对每位患者都细致入微,她坦言,有时候精神科的医生看起来更像服务人员,脾气要好还要有耐心。

  “姜老,这唐诗三百首,全部都会背了吗?”王艳芳走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者面前,像朋友般聊起来。

  “我天天翻,早都背会了。”

  “那背一首《客中作》吧。”王艳芳选了好几首不熟悉的唐诗,老人都背出来了。

  “姜老,60多岁,老家吉林,父母已故,终身未嫁。”打从王艳芳上班起,老人就住在医院了。前年,姊妹们想把她接回老家照顾,但她不愿走,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里。

  与病患跟“熟人”似的相处,这种感觉让王艳芳觉得特别好。

  恐惧

  “看似风平浪静下,实则危机四伏。”穿上白大褂后,王艳芳总会习惯性听一听病房内有没有动静。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突然出现过激行为在所难免。

  “头发被拽、手臂被挠……这是精神科医生都会有的经历。”老师说过,查房时不能让患者脱离视线范围,也不能跟患者独处一个房间,但很多时候危险就是那么猝不及防。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初上临床一线,王艳芳就已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然而上班第一周,王艳芳就被自己收治的患者拽掉一把头发。尽管她努力克制,泪水还是瞬间模糊了双眼。

  “她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对你嘘寒问暖。”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王艳芳在忍住眼泪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治疗时,如何避免患者约束部位、肢体、关节、组织的损伤以及医护人员被打、被挠的可能。她说,这种感情不是单单一个“怕”字可以形容的。

  以前病房和门诊是相通的,王艳芳怀孕期间,有一个病人,走到她的办公室,“上来就是一脚”, 她当即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还好只是踢在了腿上。后来,她变得越来越“怕”。但与其说是“怕”,不如说是这个特殊的环境让她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保护自己。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精神科医生的必备职业素养。”现在,进入病房,王艳芳的背一定朝着门口,与病人交谈时也总侧着身子,眼睛时刻观察病人的一举一动,以便在遭遇危险时能及时躲开。

  热爱

  “与其他医生相比,精神科医生更需要走入患者内心。”王艳芳说,精神科医生要做的不仅是专业的治疗,还有人文关怀,长久而多次的交谈,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想法。

  笑笑(化名)嫁到运城近20年,因夫妻感情不和离异,两个孩子都判给了男方。被父亲接回家后,她就再也没有出过家门,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不食不眠,自言自语,但谁也听不清她到底在说些什么。“70多岁的老父亲送诊时,她已经瘦得整个脸都凹下去了。”在送诊的前一周,他的父亲提前找到王艳芳,说了说笑笑的病情,看了看住院环境。

  “王医生,孩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面对老人的信任,王艳芳全力以赴,终不负所托。

  “笑笑的症状是典型的抑郁症。”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多,但真正接受治疗的比例不足10%。其实,抑郁症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

  治疗过程异常曲折,笑笑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不语不动、不吃不喝。“仅凭基础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陪伴和关怀就显得很重要。”那段时间,王艳芳做得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俯下身,轻轻拍拍笑笑的肩膀,在她耳朵边对她说,“你的孩子和父亲一直在等你,请不要放弃自己。”一个月幻听消失、三个月脸上开始出现笑容……如今出院五年,笑笑已重组家庭并参加工作,脸上时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时候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带给患者的都是无比的安全和依靠。”哪怕是拍拍病人的肩膀,她都会安心的,这样的举动在女性身上尤为有效。王艳芳说,病人作为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人,与其沟通首先要建立在对“人”的评估上。

  “当时我没有表达能力,但每天都在等王医生跟我说那句话。”提及当年的住院经历,笑笑觉得是王艳芳每天说的那句话,让她有了生命的支撑。那一刻,王艳芳突然明白了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更需要情感的倾注和永不放弃的决心。

  持久战

  “来到这里的病人我们都会竭尽全力救治,但来精神科的患者,一半以上都是复发的老病人。”在精神科,很多患者都不能痊愈,这对王艳芳来说,不免受挫。

  2013年下半年,在北京打工的阳阳(化名)每天早上起来总感觉脑子一片空白,这让她感到很恐慌。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在笑话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2014年5月,家人带她到北京治疗,并坚持复珍,但病情一直有所反复。

  “特殊的患者,不一样的诊断手段,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这些不同的后面,其实是最大的相同。那就是治愈疾病,减少伤痛。”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也是王艳芳的心愿。

  2017年,阳阳病情复发,经朋友介绍,家人带着她找到王艳芳,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住院治疗两个多月,阳阳的病情趋于稳定。那个清晨,在病区悠长的过道里,阳阳忽然跑过来挽住王艳芳的胳膊,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你现在就很好,就可以出院。”就在此时,金色的阳光洒满了阳阳充满笑容和期待的脸庞,王艳芳一下子对这个姑娘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希望她能一直这样好下去。

  现实总未必尽如人意,任何的大喜大悲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都可能是疾病复发的诱因。但自始至终,王艳芳从未“知难而退”。

  2018年,阳阳结婚了,生活的变迁、陌生的环境让她无所适从,开始出现行为上的紊乱;2019年,阳阳怀孕了,开始变得偏执,只要未满足其要求,就会一直哭闹,家属无法照料……11月25日,在剖宫产的前两天,阳阳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向王艳芳咨询孩子生下来该如何喂养。“让孩子吃奶粉吧。”怀孕期间,服用药物肯定对胎儿有影响,但相较于不吃药犯病,病情稳定对胎儿会更好。胎儿离开母体食用奶粉,可以快速避开药物的副作用,这显然更好。

  这些年来,王艳芳几乎每天都会接触或被患者“灌输”各种不良情绪,就像一个“垃圾桶”一样。倦怠、疲惫、无力感一遍遍侵袭,但她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攻守之间,用自己的“勇”与“痛”,诠释着一名医生的平凡与伟大。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