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细细梳理柏国仙的工作履历,竟比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建院时间还要长,她见证了医院从无到有、从基础单薄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其间由她引领推动的多项传染病治疗成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展的里程碑。
1983年,柏国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临汾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1985年,传染科从地区人民医院分离出来,成立了临汾地区传染病医院,中间又几易其名,2011年更名为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
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再到走上管理岗位,柏国仙为医院发展倾注了无尽心血和汗水,她说:“我的青春、我的梦想都在这里落地开花,能与医院同成长、共进步,何其有幸!”
请进来 大胆采用内外科结合疗法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上世纪80年代,结核病发病率很高,气胸、脓胸、结核病大咳血等重症患者较多。当时的医疗条件针对结核病的治疗仅限于内科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这让身为一名传染病医生的柏国仙忧心不已。
忧则思变。“能不能试试外科疗法,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结核病?”经过多方打听,柏国仙了解到西安结核病医院有通过外科治疗结核病的专家团队,便向医院申请设立手术室,将专家们请进来,采用内科与外科相结合的手段施治。
有一次,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因咳嗽不止、胸闷气短,以为患了结核病,前来医院就诊。通过X光片,柏国仙隐约看见患者胸腔有积液。她与老专家商量后一致决定:开胸探查。手术台上,当患者胸腔被打开后,整个胸腔竟布满了肠管。在对肠管剥离后,探查有了结果,患者为先天性左侧膈肌缺失导致肠管异位,进入胸腔,肺部受刺激后出现了类似结核病的症状。柏国仙与老专家当场研究决定,用患者长期有炎症而增厚的胸膜重建左侧膈肌。手术成功后,柏国仙将这起罕见病例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以帮助更多医生参考判断。
“通过把专家请进来,用外科手段解决内科治疗解决不了的病例,培养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这对结核病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时身为结核病科主任的柏国仙的大胆引进挽救了许多结核病晚期患者的生命。
走出去 为医院发展找出路
在柏国仙的记忆里,1997年的夏天分外刻骨铭心。
当时身为医务科主任的她独自一人坐上绿皮车走南闯北,寻求专业资质过硬的传染病医院对口帮扶自己所在的医院。
多次碰壁后,柏国仙终于见到了北京佑安医院院长。自报家门后,柏国仙试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我们的医护人员能来佑安进修,同时佑安也能派专家去坐诊。”院长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每月派专家免费来临汾坐诊一周,从1998年至2003年非典前从未间断,甚至在有重症患者时,专家都会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会诊。”此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市第三人民医院与佑安医院的线上指导、远程会诊、学术交流已成常态。
“佑安医院的帮扶支持使我们在业务、管理、理念等方面都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尤其是肝病专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柏国仙坦言。如今,结核病专业和肝病专业已成为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两张“王牌”。
我先上 冲在抗疫最前线
2020年1月18日,柏国仙利用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年假,去外地探望年幼的孙子。
1月25日晚上,她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电话,要她在26日上午赶到郑州,参加国家卫健委组织的专家督导组,对当地医疗机构的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和院感控制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使命使然,容不得半点迟疑。柏国仙乘坐26日飞机赶到郑州,并在27日结束督导工作后又坐了7个小时的火车返回临汾,下车后,她没有回家,径直来到医院,投身到防控一线工作中,对医院的发热门诊、预分检处、放射科、隔离病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了检查,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与防护措施,严格落实每一项院内防控工作,组织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几天后,根据全市防控工作的需要,柏国仙被市卫健委抽调为市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第二组组长,带队赴汾西、霍州、古县、安泽、洪洞五县,对当地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指导。
不同的岗位职责,一样的冲锋姿态。17年前非典肆虐时,身为医院非典防治工作专家组副组长的柏国仙严把门诊第一道关口,将自己隔离在医院3个多月,进病房,查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安抚患者情绪,协调各医院抽调医护人员的工作……凡此种种,事无巨细。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柏国仙像战士一样一往无前,冲锋陷阵,守卫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柏国仙不仅资历深,还是医疗、护理、院感、管理、党建等多方面的“全把式”。自2016年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以来,该院党支部连续三年被市卫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19年被评为市五星级党支部,她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先进党务工作者。从业37载,她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曾获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抗击非典二等功、临汾市名医百杰等荣誉称号。如今,柏国仙又多了一个身份——临汾市医师协会会长,继续致力于我市医生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尽全力做好,一切要为患者服务。”37年的职业生涯,柏国仙始终笃信并坚守着这一信念,她潜心精业务,用心做管理,让患者不再谈“传染病”色变,引领着医院向着灿烂的明天稳步迈进。
记者 李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