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正在操场上和孩子们玩纸飞机
临汾新闻网讯 现年36岁的杨刚,是蒲县乔家湾小学的一名教师,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整整10年。都说男老师是小学校园里“香饽饽”,可干起工作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既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是勤杂工,校园里爬高走低的活儿都还要他干。如果是其他老师,恐怕早就逃跑了,可杨刚对此甘之如饴。他说,我喜欢这份工作,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快乐。
孩子们的“大哥哥”
初次见到杨刚时,他正在操场上和孩子们玩纸飞机,一样霸气的造型,一样起飞的姿态,连笑容也和孩子们一样,稚嫩、纯真,对未来满怀憧憬……
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孩子阳刚、自信、勇敢、坚强的性格方面,具有女教师不可企及的优势。然而,现实情况是,报师范专业的男生本身较少,想当中小学男教师的就更少了。对此,杨刚丝毫不受世俗影响,坚定地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从事自己喜爱的语文教学工作。
初次登上讲台,杨刚十分拘谨,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只记得铃声响过,便想匆忙逃回办公室。“老师,等一等”“老师,我想问个问题”……孩子们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拽住了杨刚逃离的脚步,让他敢于走进孩子们中间,享受着被孩子们包围的感觉。
起初的教学经历并不十分顺利。在课堂上,杨刚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一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被纠正过,有几名理解能力较弱的男生,被纠正的次数甚至到达四五次。杨刚力求完美,有时候心里一急,免不了批评学生几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觉得课堂上哪儿不对劲儿,气氛越来越沉闷,孩子们也皱起眉头。杨刚陷入了沉思,找了几个学生谈话后才明白原因,他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试想,若是自己在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怎么还能愉快地学下去呢?教育心理学不是说过吗,如果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所学的知识是不会被吸进大脑的;相反,当他的心理压力小、情绪愉悦时,学习的效果会出奇地好。
“病根”找到了,杨刚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做法,变“批评纠正”为“赏识鼓励”。他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期待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一句用心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自此,学生也重新爱上了语文课,从课堂发言的热烈程度和课本剧表演争先恐后的气氛中,课堂自主参与、自觉体验、自我提升的目的真正达成。
课上高效学习,课下和孩子们一起运动游戏,踢毽子、跳绳、下象棋,杨刚自此成了孩子们信赖的“大哥哥”“刚哥”。
“保姆式爸爸”
作为校园里为数极少的男老师,杨刚注定要在工作中承担很多。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忙碌的一天开始,跑操、早餐、晨读、上课、运动……一直忙到晚上10点孩子们都睡下为止。目之所及,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杨刚的身影,即使在没有学生的地方,杨刚还在忙碌,因为他还承担着教研、培训老师、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
男孩伟峰(化名)性格古怪孤僻,课堂纪律松懈,而且爱与同学打架。孩子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杨刚的注意。一天下午放学后,杨刚把伟峰留下来,和他聊起了天。在老师和蔼的目光中,伟峰不知不觉道出了心里话:爸爸和妈妈在他很小时候就离婚,他和爸爸相依为命。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爸爸外出打工时间较多,他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看到别的同学都有人管、有人疼,他心里难受,不想、也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有时就通过打架来发泄情绪。听了伟峰的讲述,杨刚的心绷紧了,孩子这种性格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孩子太缺少亲情了,唯有爱和呵护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情感缺憾,才能让他走出阴暗、走向阳光。
在以后的日子里,杨刚总是以慈父般的温情关照伟峰。他发现伟峰身上有不少闪光点:体谅爸爸、自我管理能力强、受到老师鼓励后能自觉学习、不自私、爱劳动……于是,杨刚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不时向其他同学讲伟峰如何懂事孝顺、爱学习爱劳动,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正面形象。工作之余,他进宿舍教伟峰叠被子、洗衣服,给他补习功课,久而久之,伟峰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杨刚平时只有周末才回家,只要家里做好吃的他就会让儿子叫伟峰来一起吃饭,吃完了一起游戏、看电影,伟峰变得自信了,因为他得到了重视和呵护他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伟峰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得也越来越和睦,尤其是他把杨老师当成了爸爸一样的贴心人。这样的事例在杨刚的班上时常发生,同事们开玩笑说,杨刚是一名称职的“保姆式爸爸”。
“校园勤杂工”
杨刚是老师、班主任,还是学校副校长,可这些名号他都不在意,总是笑称自己是一名“校园勤杂工”。
事实也确乎如此,杨刚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有事干脆不回;校园里白天忙乎一天,晚上休息前,还要去学生宿舍走走看看,帮着孩子们料理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生病了,他会联系值班人员开车赶忙送医院;住宿学生忘记买生活用品了,他就自掏腰包上街买给学生;学生闹情绪不开心,他就充当心理医生跟学生聊天谈心。校园里,老师们经常看到他挽起袖子和学生一起拔草除尘;教室里,他拿着梳子细心给孩子们梳理头发、整理衣着;放学了,他目送孩子们离去,自己默默返回办公室批改作业。
在杨刚的宿舍里,锤子、改椎、螺丝刀等工具他样样都有,修课桌、换玻璃、翻修试验田、搬杂物等,各类脏活、累活他从来没有说过“不”字。那年冬天,教室里的暖气坏了,为了省钱,他亲自和维修师傅抢修暖气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老师们摸着热乎乎的暖气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称他是“杂工教师”。
杨刚说,教师是一个讲爱心的职业,他会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他们的生命打下靓丽的底色。
记者 郭璞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