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失去了世上最亲的人以后,我就失去了依靠,打算混日子……直到遇见您,您那亲切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又重新感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老师,我多想叫您一声‘妈妈’呀,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吧。”这是一名曾经的“问题生”写给一位老师的感谢信,信中的老师“妈妈”即现为临汾一中英语教师、初二年级主任的卢俊文。
27年前,年轻的卢俊文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此便将青春与粉末、教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7年的从教生涯中,她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规范着自己的言行,用执著、无私、奉献实践着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誓言。然而,27年的成功教育之路背后,她付出了比别人多十二分的努力与艰辛。
“问题生”不仅无心向学,在校期间还常常出现“不合群、不合作”的抵触情绪与叛逆行为。“问题”的背后一定另有隐情!多方走访后,卢俊文了解到这名学生无父无母,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只有个远房舅舅偶尔接济他的生活。于是每到周末,卢俊文要么把他喊到家里来吃饭,要么去他家帮他收拾屋子、做饭,还安排学习委员和他结对子,帮他辅导功课。爱的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田,融化了冰封已久的坚冰。
还有一次,下晚自习时卢俊文不慎扭伤了脚,第二天,她拖着连鞋都穿不上的红肿的脚,一瘸一拐地出现在讲台上,像往常一样悉心教课。那堂课,讲台上的她艰难挪步写着板书,讲台下鸦雀无声。下课后,深受感动的同学们在教室后黑板上写道:“卢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您的辛劳!”“爱”与“被爱”的相互作用下,多年来,她带过的班级分别荣获“山西省优秀班集体”、“临汾市优秀团支部”、“捐资助残先进集体”……她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班主任”、“明星教师”等荣誉称号。
日常教学中,卢俊文大胆采用新教法,自编英语每周一歌、英语顺口溜、绕口令等,想方设法敲开学生的兴趣大门;为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她每学年都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贫困生;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她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后进生义务补课。
作为山西师大教育学院的兼职教师,她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培训顶岗支教学生和换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多次赴蒲县、汾西、大宁、古县、隰县等地送教下乡,帮助山区教师们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她撰写的论文《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培养英语听说习惯》《采用创造性思维教学,开启创新思维大门》《书写爱的篇章》等先后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一、二、三等奖。
“起始于辛劳,收获于平淡。我无悔我的选择,并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从奉献型、学习型教师到反思型、研究型教师,27年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卢俊文始终以“爱生如子,工作至上”为准则,守着教育这片乐土,在“师者”的路上默默耕耘。
本报记者 段碧蓉 实习生 姚晓元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