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人”邓学义文坛逐梦

2014-01-08 20:01: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 邓学义,32岁,出生于尧都区段店乡西王村一个普通家庭,天生成骨不全,仅仅上了一星期学。但从2010年在《山西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谎》至今,邓学义已经在《山西文学》《黄河》《长城》等刊物发表作品20余万字。2014年1月2日,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揭晓,邓学义榜上有名。1月4日,邓学义被临汾市作家协会文学院聘为首届签约作家。

只上了7天学

“赵树理文学奖”是山西文学的最高奖。获奖的邓学义是位残疾人,身高仅一米左右,胳膊、大腿、肘关节,甚至锁骨不小心就会骨折,为此,他仅上过一星期的幼儿园,只学会了简单的拼音字母。就是这样一个青年,却获得了山西文学的最高奖——“赵树理文学奖”。

今年32岁的邓学义出生于尧都区段店乡西王村一个普通家庭,第一次骨折是在他出生4个月的时候。其母亲王贵兰说,当时他爸爸抱着孩子玩,两条腿轻轻交叉了一下,孩子就哭了,经医院确诊为骨折。后来小学义频频骨折,让父母伤透脑筋。“从水里拎了一下衣服,肘关节就骨折了。”经骨科医生诊断,邓学义是天生成骨不全,为了治好他的病,父母曾前往西安第四军医大求医,得到了一样的结果。成骨不全症又称脆骨症,是一种先天遗传疾病,这种病症患者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骨折,俗称“玻璃娃娃”。

到了上学年龄,父母迟迟不敢送邓学义去上学,直到7岁时,才与小他两岁的弟弟邓学良一起上了幼儿园。不幸的是,仅仅上了一个星期,邓学义因玩儿童三轮车又骨折了,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父母放弃了让他上学的计划。

7天时间,邓学义只学会了字母与拼音。但谁也想不到这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后来能识字、写字,写童话、写小说,而且还写出了名堂。

写了十几万字

邓学义只上了7天学,他利用学到的字母和拼音,照着弟弟的课本开始自学,有时候他也请教弟弟、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和妈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琢磨,自己读自己写,不懂的就自己查阅字典,在小学的数学计算中,他有时还能给弟弟讲解。

邓学义的文学爱好始于童话故事。

“小时候经常看电视、听收音机,关注最多的是郑渊洁的童话故事。”邓学义说,当时非常喜欢听故事,听多了自己就有了一些想法,就想把一些故事写出来。”1996年,邓学义开始用笔描述自己头脑中的童话。尤其是他了解到,郑渊洁虽然是童话大王,但文化程度并不高,我觉得他能写,我也能写。”“我在听到的故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有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有的故事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故事。”邓学义说,这个没有题目的童话故事一直写到2002年,写了十几万字,但一直都没有结束。”

2002年,邓学义停下未完的童话故事,开始尝试写些带文学性质的文字。

“那时候的写作完全是无目的的,是一种自娱自乐,是自己写给自己看,从没想过当作家。”邓学义坦言。

“哪里能想到,他写的东西还能发表!”谈到邓学义的文学创作,母亲王贵兰很感慨,但现在一切都成了现实。从2010年在《山西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谎》至今,邓学义已经在《山西文学》《黄河》《长城》等刊物发表作品20余万字。短篇小说《谎》还被《小说选刊》选载,并入选了《〈山西文学〉农村题材小说60年选》《2010中国年度短篇小说》《山西中青年作家作品选》。此次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正是他的《谎》。

坚守8个年头

从2003年开始向刊物投稿,到2010年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8年时间里,邓学义在投稿与退稿中选择了坚守。

邓学义保存着厚厚的几袋子草稿,有铅笔写在小学生练习本上的,也有钢笔抄写在稿纸上的。练习本上有不少修改的痕迹,用铅笔修改,橡皮涂抹,也有用拼音标注的地方,这些都是他的原始稿。钢笔抄写的稿件是向刊物投稿用的。“这些都是学义一笔一笔抄下来的。”王贵兰介绍。

“孩子费那么大劲写下了,咱还不花点时间掏几块钱邮寄一下嘛。”王贵兰的想法是质朴的,她没有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儿子,夫妇俩跟儿子一样在投稿与退稿中选择了坚守。

跟草稿一起保存的还有退稿。邓学义的许多投稿都石沉大海,能收到退稿也让他非常高兴,退稿中有不少编辑非常中肯的意见,对我再次投稿很有帮助。”“这是2007年时任《黄河》主编张发老师给我的退稿信;这是获得此次赵树理文学新人奖的《山西文学》编辑陈克海的退稿信。”谈到退稿信,邓学义充满了感激,这些信件对我帮助很大,给了我很好的写作建议。《北京文学》白连春老师还给我打过电话,问过我的创作情况。”正是在投稿与退稿的坚守中,邓学义迎来了处女作《谎》的发表,并因《小说选刊》的选载而引起了省市文学界的关注。

     

责任编辑:李甲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