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民兵李文保支前二三事

2014-04-01 22:27: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84岁的李文保是浮山县天坛镇贾庄村的一名村民,岁月在老人脸上镌刻下道道皱纹,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后背微微驼起,虽然咬字不太清晰,可一说起解放战争,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故事李文保支前的经历有许多,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抬过国民党军队在太岳山脉负伤的伤兵。曾经有一位负伤的士兵问他,八路军与老百姓相处的那么融洽,让他们好羡慕,而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与老百姓相处时,中间好像有一道无影的墙。这个问题也难住了李文保。他只是笼统地对那位伤兵说:人家八路军经常在一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官兵平等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当地百姓水乳交融的故事在李文保的记忆中有许多,尤其是国民党中央军四十军庞军长与当时在太岳军分区司令员陈赓的对话让他终身难忘。他听别人说,有一次召开战区会议,庞军长问陈赓司令员,八路军进了村帮村民挑水,帮村民扫院、种地,老百姓也将自己家的鸡蛋、白面主动送给八路军,而他领导的部队就没有这样乐观,这里有什么秘诀。陈赓司令员幽默地回答:我们有一种秘密武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庞军长回到驻地,也按陈赓司令员说法召集连以上军官开会,而且会议的主题就是给他提意见和建议。会议开了两天,就是没有一个人发言。尴尬的庞军长最后拔出手枪说,谁不提意见就枪毙了他。第三天,他的手下看到不提意见小命难保,个个争先发言,而且是针针见血,让坐在上位的庞军长坐不住了,他又拔出手枪说,谁再说就毙谁。

■四人一组运伤员1948年3月至5月,攻打临汾的战役在临汾各县如火如荼进行着。炮火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重,保护土改胜利果实,勇跃投身到解放战争中去,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就是支前民兵,李文保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临汾城区四周的县城陆续得到解放,而解放临汾的后勤保障人员出现短缺,前线物资极度匮乏,特别是物资的运送成为“拦路虎”。诸如送柴火、运米面、抬干草、拉门等活儿成为支前民兵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前线受伤官兵的转移更是重中之重,总之,临汾的支前民兵包揽了所有后勤工作。“解放曲沃县、闻喜县、浮山县、临汾城等战役我都参加了,解放军打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为了保障解放军的补给,家里的地也顾不上种了,从1947年的10月9日到1948年的5月17日,我一刻都没闲着。”说完,李文保骄傲地说,就连最不起眼的木门,在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当时,解放临汾的战士挖战壕,把木门放在一边,多余的土全靠一扇扇木门才能运出去。”“你肯定不知道,我们当时的担架是什么样的。”李文保语气里带着一丝神秘,他当即拿过来一把铁锹、一根木棍,放在地上,开始比划起来。“我们这些民兵走到哪儿,都要随身带着一捆细绳子、一根扁担,4个人一组搬运一个伤病员。先把两根扁担平行放置,再把细绳子来回缠绕做成担架,长度一定要让伤员的头和脚都放在上面。另外两根扁担拴在担架两侧,4个人搭在肩膀上用来抬伤员。”李文保说,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到底抬了多少伤病员,送了多少物资早已记不清了,但是,解放军战士们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却令他终身难忘。(王隰斌 弓佩玉)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