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伴着梦想飞翔

2014-04-13 21:53: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日前,山西省文学院第四批签约作家揭晓,全省共有14位作家签约,我市青年作家孙忠晓榜上有名。这是我市继著名作家张行健之后的第二位签约作家,同时孙忠晓也成为本次签约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近日,记者走近孙忠晓,向读者揭开一个青年诗人的成长之路。

故乡有一片诗的存在小麦黄,玉米熟,芦苇摇曳潮水涨。

绿草地,黄沙滩,河中戏水鱼虾翻。

1986年,孙忠晓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个农村家庭,儿时的记忆里,故乡有草地、有牛羊、有庄稼,一条清澈的河流绕过村庄奔向远处;河有一个同样清澈和美丽的名字,它叫潮水河,潮水河边的芦苇荡里有孙忠晓最美的记忆。

“家乡有一片诗的存在。”孙忠晓说。

说起遥远的故乡,孙忠晓有几分沉醉和怀念。怀念那些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怀念寄托相思的老槐树,怀念自家地里种的红薯苗,怀念父亲播种的西瓜苗,怀念跟着母亲在田里劳作,也怀念自家院里种的蔬菜,菠菜绿油油的,黄瓜拉蔓了,花生开花了……在故乡,潮水河承载着孙忠晓很多的记忆,和小伙伴嬉戏、游玩、捉鱼虾,观日出时波光粼粼,看日落时鱼儿跳跃。

“故乡有我太多的相思和怀念,感谢生我养我的那个诗情画意的村庄,那里是我诗歌梦想开始的地方。”故乡在孙忠晓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丽和端庄。

家庭有一个温馨的环境悠扬的乐曲响起来了,伴着优美乐曲的是经典的唱词,孙忠晓常常在乐曲中套陶醉。

乐曲的弹奏者是孙忠晓的父亲,所用的乐器有时是二胡,有时是笛子,有时是钢琴。虽然出生在农村家庭,但孙忠晓的父亲却是个文化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孙忠晓喜欢父亲弹唱的《沂蒙山小调》《抗日小调》《绣荷包》等经典民歌曲目。孙忠晓的记忆中,他常常围着父亲听乐曲,父亲教他识谱、教他说唱、教他弹奏乐曲,但他关注最多的却是乐曲里明快而流畅的文字。

父亲还是当地镇上的文化站站长,小学四年级孙忠晓来到湖头镇中心小学,他也从一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开始转变。在文化站,他接触了大量书籍,小学期间他读完了四大名著,翻阅了《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山东文学》等大量文学刊物,而且还大量阅读山东籍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的文学作品。

“父母从来不阻挡我买书。”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孙忠晓获得了大量阅读的机会,他不仅在文化站翻看书籍,也自己买书。大量名著和文学刊物的阅读让孙忠晓受益匪浅,他写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班级和学校传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潜意识里开始了他的文学梦。

中学手抄诗集和那些刊登的诗歌

初中,孙忠晓开始写诗,在初三毕业时自己选用80余首诗歌,摘录成歌集《晓春嫣霞》;高中,孙忠晓的诗歌不仅被校报多次采用,而且多次在省市刊物发表。

中学时代,孙忠晓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在他的世界里,阅读的辛苦和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经常读书读到半夜,父亲也常起来催我睡觉。”孙忠晓说,初中时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喜欢上了诗歌这一体裁的文学形式,写了200余首诗歌习作。初中毕业时,孙忠晓摘选了80余首诗,用父亲单位用过的废纸背面工整地抄写在上面,并选了一首诗的名字《晓春嫣霞》作为手抄诗集的名字。

“上高中时家里条件并不宽裕,每个月家里给100元生活费,但实际生活费只有50元,剩余的50元全部用在了买书上。有时候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啃馒头,有时候菜也没有。”孙忠晓介绍高中时的情形:那时候一米七五的个子,体重只有九十斤,同学形容说,起风的时候就是旗杆上裹了块布。”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孙忠晓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经常感冒、头晕,指甲盖发软无血色,只有回家的时候才能吃到母亲做的可口的菜肴。但他并没有跟父母说起身体不好的原因,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依然省吃俭用,买书阅读。在那些苦读过的书里散发着迷人的墨香,也侵润着孙忠晓对文学对诗歌的迷恋,从那些文学书籍汲取来的知识,提升了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对诗歌写作更高的要求。在高中时期,他创作的诗歌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赞赏的同时,也得到了省市刊物的垂青,不少诗歌在《临沂日报》《沂蒙文学》《散文诗》等刊物发表。

临汾我的第二故乡

“临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击壤歌》的诞生地,也是最早的歌谣《康衢谣》的诞生地,临汾是蕴藏诗歌的土壤,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孙忠晓说。

“诗歌无需到天上去寻找,而要善于弯腰,诗歌在草地上。”孙忠晓这样介绍他对诗歌的理解,在临汾这块诗歌的热土上,孙忠晓用艰辛洒下一路欢歌,用诗记述着如歌的岁月。

孙忠晓与临汾的缘分缘于山西师范大学。2005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后,爱诗、写诗,也发表诗的孙忠晓很快成为学校“神州诗刊”一分子,他的诗和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诗刊上。大二时,神州诗刊更名为神州诗社,孙忠晓被推举为神州诗社的第一任主编;2006年10月,新生到校后,学校的各个社团开始“纳新”,因为刊物和系列诗歌朗诵等活动大赛的举办,神州诗刊由40余人发展到近200人,写诗的会员更多了,诗歌创作的氛围也更浓了。

大学期间,孙忠晓的诗歌写作有了质的飞跃。大三时,孙忠晓与左立忠、周杰出版了三人诗歌集《绿风》。大四时,孙忠晓上太原、去运城,赴长治,联系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运城学院、长学院等学校,联系了60余位爱诗写诗的青年诗人,完成了《山西青年诗人诗选》,并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诗歌频频在《星星诗刊》《散文诗》《扬子江诗刊》《山西日报》等国家级和省市刊物发表。毕业时,他一共发表诗歌200余首。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对诗的热爱和对诗的衷情,孙忠晓的举动打动了我省诗歌大家李杜和潞潞,并由李杜写下了题为《越得更远一些》的序。

“临汾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求学,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写诗。”孙忠晓这样介绍他与临汾的情缘。

省文学院我市继张行健之后的第二位签约作家

山西省文学院2006年开始实行签约作家制,我市著名作家张行健是首届签约作家这一,之后第二、三届我市无一入选,孙忠晓成为我市继张行健之后的第二位签约作家,同时也是本届所有14位签约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签约作家要靠实力和水平说话。”张行健老师介绍。

近年来,孙忠晓的诗歌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约稿函和电话不断。高中时代,他屡投不中的家乡的刊物《山东文学》也向他约稿,“有时候都忙不过来”,他的诗也引起诗歌界的关注,评论文章也从不吝惜对他诗歌的赞美。

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新人奖、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山西首届签约作家张乐朋在他的文章《一棵文弱的草——孙忠晓诗歌印象》中说,孙忠晓的诗摇曳多姿,赏心悦目,好看好读。他评“青瓷色的花瓣/还没有想好是迟点盛开,还是/早点凋谢。”《江山记》)一诗时说,这些句子,简直夺人心魂,其中的哀怨真的要滴到人的心里。

作家韩玉光曾写过一篇他对孙忠晓印象的评论文章《隐秘的内心:一片朝圣途中的雪花》,他评“在北方,用一匹马换一片雪花”(《在北方》),评“回到我们回不去的地方去吧”(《回到》),评“我心灵的庙宇/只有我一个人在念佛(《微埃落定》),文中对孙忠晓诗歌的赞美溢于言表,称孙忠晓是一个“善于从极易被人忽略的事物中,发现与自己灵魂交叉的部分,并找到与事物交谈的方式。”

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协议书中,写着文学院院长潞潞的名字,名字的一侧是孙忠晓的签名。这份协议书中还写着,孙忠晓签约期间的创作选题“散文集一部,诗作15组”,该创作选题预计数字20万字,定于签约期间完成”。

成为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后,孙忠晓表示,签约的荣耀与喜悦的背后,是沉沉的创作压力。

创作完成有关故乡的系列散文和诗作

“很多村庄我叫不上名字,但我知道我的故乡必定是其中的一座,那里必定会有我日渐苍老的父亲,还有我所喜欢的槐花与山坳。”孙忠晓时刻魂牵梦绕着家乡。

在孙忠晓的诗歌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故乡。此次签约的创作选题,孙忠晓也选择了自己的故乡:故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故乡不仅是诸葛亮的出生地,而且离家乡不远处还有与文学家刘勰的相关遗迹文心亭等。此次签约期间将完成系列有关故乡题材的散文和组诗,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人物风情,故乡那些创关东的故事,故乡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传说。”“两年时间里完成两本书,一本为散文集,一本为诗歌集,并希望通过细小的实物营造大的世界。”孙忠晓表示,为了完成好这两本,计划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学习中外文学精华,去除浮躁,写已经逝去和即将逝去的青春,写故乡的村庄,也写故乡的河流和那些不知名的花草。”

“孙忠晓成为签约作家,是我市文学界的一大喜事。”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行健说,孙忠晓的诗表达了对生命的认知,用系列可触可睹的物象升华为可知可感的生命意象,平实中有深邃的掘进,质朴中不断追求生命真谛且高擎生命的精神烛照。孙忠晓的诗传达出对青春的思考,用感性的瑰丽想象和理性的慎密追问,探求青春的价值,也书写着青春困惑,在社会文化和生命本体中诠释了青春多元内蕴,他的诗沉淀着对社会的质疑,凸显着对社会的拷问,用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思维,冷静地进行社会政治的批判和社会文化的界定,这决定了诗作的深刻和担当。(张春茂 )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