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村的大学问家贾题韬

2014-04-29 20:34: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他是著名象棋理论家,因战胜“中国棋王”谢侠逊而名声大噪;他是佛学大师,曾随军入藏,翻译密宗景点,著有《论开悟》、《坛经纵横谈》等著作;他变卖家产,积极抗日,拉起了一支二三百人的学生抗日军,曾被阎锡山封为少将;他是袁焕仙的弟子,与著名国学南怀瑾交往颇深;他精通医术,曾教人针灸治病……他是中国名人,被人称为大学问家的贾题韬。

抗日志士

“贾题韬比我年龄大,我跟他女儿有书信往来。”贾学义介绍,贾题韬出生在清末一个富裕家庭。”贾题韬,号玄非,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洪洞县刘家垣镇罗云村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期在故乡读小学。十三岁(1922年)考入太原第一中学。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学校民主风潮迭起,上课不正规,文娱、体育却很活跃,学生热衷于象棋斗技。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贾题韬考入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贾题韬毕业,得到著名进步人士、校长冀贡泉赏识留山西大学任教,讲授逻辑学,著有《逻辑学概论讲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学生抗日游击队与日寇英勇作战。”贾学义说,贾题韬不仅学问大,年轻时候也是抗日志士。”抗日战争爆发时,贾题韬正是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为了抗日,他变卖家产,组织同事与学生打游击,转战于霍山、汾水之间。后来,游击队归编第二战区司令部,贾题韬先后任第八保安团中校军事法官、第二战区司令部办公厅中校秘书。这时的他已经弃武从文入佛,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贾题韬故居

“村里编写《贾氏族谱》时,贾题韬还在世,曾为族谱题写了‘西罗新貌罗云村’几个字。”罗云村《贾氏族谱》编写者之一贾学义说。

贾题韬出生于洪洞县刘家垣镇罗云村,那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罗云村杂姓很少,大多姓贾,让罗云村人特别自豪的是族人代代相传他们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代,另外这里是同族一脉中国名人贾题韬的故里。

贾题韬是罗云村的骄傲,村民提起他脸上总是喜形于色,讲起族人的传说和贾老的故事总是滔滔不绝。

“祖辈代代相传,我们村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里。”贾学义从教育界退休,今年已经82岁高龄,但依然在搜集整理家族历史资料,我是北六门人,贾题韬为十门,19代贾仁俊先生的长子。”

入川研佛

“1938年底,贾题韬去了四川,在那里他先是被蜀华中学、成都县中学聘请,讲授逻辑学,后又任光华大学、成都大学及内迁的金陵大学的副教授、教授,主讲哲学,成了当时的‘名士’、学者’。”贾学义说,他还被阎锡山授予第二战区司令部少将参议职务,当选为‘国大代表’”。

贾题韬声名鹊起正是在四川。他师从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袁焕仙。

资料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袁焕仙与同道潼南傅真吾、大竹萧静轩、巴县朱叔痴、荣县但懋辛、山西贾题韬等,在成都提督东街三义庙建成“维摩精舍”,公推袁焕仙居士驻舍主法,由傅真吾主管财务,贾题韬主管“学部”,负责研究。其活动有声有色,川中雅好禅学的居士,纷纷会集于精舍,并造就了不少佛学人才。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是其中一位。

成都解放后,因通晓佛教诸宗教理,对藏学亦有研究,贾题韬随军入藏。

回到四川后,贾题韬出版发行了《坛经讲座》《论开悟》《佛教与气功》等著作,其中,《论开悟》是迄今为止在禅学开悟方面的权威论著,为中国佛学院教学讲义。此外,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整理了不少历史上的佛学典籍。

研究象棋

在洪洞中心广场,名人塑像中就有贾题韬。作为中国的文化名人,众多人提到他时,总忘不了他在象棋方面的造诣,也总会提到他曾经战胜棋王谢侠逊的往事。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出版贾题韬的相关文字资料不少,在洪洞也是如此。罗云村贾学义等人整理的《贾氏族谱》也有记载。

因贾题韬曾经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大学学报》曾刊发了《佛学大师贾题韬与当代诗宗钟树梁—— —追记成都大学两位大师级教授》的文章。

贾题韬在太原求学时期,象棋技艺已经初露锋芒。

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山西省青年象棋比赛在太原举行。当时的贾题韬还不满16岁,是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也是上百名青年选手中最年幼的一个,但却一路斩关夺隘,以全胜战绩荣获冠军。这次比赛,贾题韬名震华北。

贾题韬不仅棋艺高超,而且还是象棋理论研究的专家,开象棋理论研究之先河。其所著的《象棋指归》《象棋论坛》《象棋残局新论》《象棋名局精解》,是公认的中国象棋理论的经典之作。这些著作都收进了新近出版的《贾题韬象棋著作全集》中。

1982年再版《象棋指归》自序中有一段话:那时开始翻译围棋译作,感到围棋本系我国地道产品,愧见绌于东瀛,象棋—— —这朵民族的艺术之花,可再不应当落后于他人了。”这正是贾题韬花很大精力研究象棋理论的目的。

赵匡胤后代

进入罗云村,村口的天池边有一块“赵匡胤故里”的石碑,村民们祖辈相传,罗云村贾姓祖先便是赵匡胤。

在罗云村有一个古老的门楼—— —对阳楼,关于门楼的名字及来历,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贾氏族人代代相传,并整理出了不少资料。

贾学义介绍,北宋灭亡后,作为皇族后代的赵和子和赵受子躲避灾难逃到罗云村,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两个人都改姓贾。由于担心二人同时被抓遇难,兄弟商量一人去汾阳城,一人留在罗云村。对阳楼正是“对着汾阳”的意思,也意味着思念逃到汾阳的兄弟。

在对阳楼一侧的券洞之上还有一块字迹已经模糊的石碑,碑上题有“受氏遗风”,贾学义说“受氏”指的便是赵受子。

在洪洞当地广为流传着《筐子为何叫“龙窝”》的民谣,当地人所称的“龙窝”也与赵匡胤有关。“龙窝”其实就是“箩筐”,是用柳条编成的圆形有底的农用器物,由于赵匡胤父亲逃难时用它来担挑赵匡胤、赵光义俩兄弟,所以洪洞赵城被人们称为“龙窝”。

罗云村贾氏一脉相承,均为赵匡胤、赵受子后代的传说,贾氏族谱》也有记载,根据族谱排序,贾学义为北六门人,贾题韬为十门人。

德艺双馨

贾题韬说:一个人要普度众生,自然会爱他的人民,爱他的组织,爱他的国家。”他学佛,不抱门户之见,他精医,治病救人,他德艺双馨为人所称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都大学中文系专程聘请贾题韬讲课,成为成都大学第一位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请他到北京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后又到北京大学等学校讲学,又到普陀山讲解禅经,还去香港回见台湾佛学大师南怀瑾,又为《中国大百科书》撰写宗教条目,为加强与台湾宗教界的联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贾题韬八十岁时,我国著名国画大师董寿平曾题诗:六十年前同砚生,动容未减旧时春。信知胸次已无物,笑点梅花遗故人。”台湾国学大师、佛学大师南怀瑾也曾赠诗:残棋结局待谁收,千古高人失此筹。我亦旁观袖手客,两难以可便归休。”1995年1月8日,这位禅门大师在成都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王隰斌 张春茂)

人物档案

贾题韬,山西洪洞人,1909年生。当代著名佛学家。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他孜孜向道,而又不废众艺,其逻辑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造诣甚高。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