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狂人”张成业

2014-05-07 21:14: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自己贫血却献血,这样做是为什么?别人不识吾心乐,取笑我是着了魔。”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骑电动车近20公里进城献血,结果被婉拒后写了一首打油诗。5月6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自称为“狂人”的耄耋老人——张成业。

张成业是尧都区金殿镇杜家庄村的一个老农民。他爱学习、爱研究、爱农业,深深地爱着他脚下这片神圣的土地,平时没事的时候还喜欢写几首打油诗自娱自乐,诗后落款“耄耋农牛听琴”。自嘲为他这头“老牛”能听得懂“琴声”。不光如此,他还真有这样的牛脾气,多年来,他坚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老当益壮,酷爱农业科技,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他引进的水果玉米、黄秋葵已经摆上了临汾人的餐桌,引进的速生竹柳正待慧眼之人栽植。

“读《南方周末》,听华语广播,种二亩薄田,思腾飞之策。”这是他自嘲生活的写照。“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思想,腾飞的民族。”自从读小学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就深深注入张成业的记忆中。于是他就为自己定了一条行为准则,那就是尽量的做好事,坚决不做坏事。而在过去的10年间,致力于种植与推广的特色作物黄秋葵,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10年前,他在一个报纸上看到一个特色农业项目——黄秋葵。这个植物的种子要两元一粒。“好家伙!这么贵,都赶上一斤小麦的价格了。”张成业说,当时,他就仔细了解了这个特殊植物的信息。原来这个植物不仅是药材还是一种保健品,还可以做菜食用。于是他就花了500元购买了250颗种子,回来种植。

2010年《生活文摘》报的一篇报道,重新燃起了张成业心中已经略显黯淡的希望火种。文中介绍有好多高档酒店现已开始供应黄秋葵菜,而且价格不菲——每盘报价588元。张成业感觉黄秋葵终于渐渐为市场所接受,遂在自己的2亩试验田里全都种上了黄秋葵,当时特色农业协会的领导还专程过来考察。

可一种新鲜事物打开市场的难度,远没有他想象的简单。随后的两年,黄秋葵并未如预期所料迎来一个轰轰烈烈的引种高潮,相反依然是乏人问津应者寥寥,如今他还是在为这个特色项目奔走。

“这鞋功劳大,久磨我脚丫。挂起留纪念,有备再来穿。”在他的老房子里挂着一双破了洞的鞋子,这是他为一双旧鞋写的一首自嘲的打油诗。他还写道:不慕前朝陶渊明,乐做当代新愚公。”他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怀着朴素的梦想,并且执著、乐观,喜欢自嘲又喜欢写打油诗的一个普通农民。采访结束,他还用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两岸未来统一日,愿捐活体点天灯。”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小木匠的华丽转身

 

下一篇: 拼命实干兴一方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