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送人30余年
“每天5点多,就见老人出门去地里,有时候忙到太阳落山都不见回来。就算在家,老人也一点不闲着。”在邻居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冯文生家。一进小院,就看到老人坐在厨房门前掰着大堆的玉米。冯老虽已87岁高龄,但手脚麻利,迅速剥掉玉米干瘪的外皮,熟练地将两根玉米系在一起。
“父亲年纪大了,我们兄妹舍不得让他再劳动,把地都收回来租给别人。但父亲不乐意了,又跑去开垦很多荒芜的土地并且变废为宝。父亲平时十分节俭,但在送菜上豪不吝惜,已持续了三十多年。”大儿子冯天喜说,开始大家并不赞成父亲这种行为,心疼父亲种菜送人过于辛苦。后来,看到老人每次去地里都开开心心心回到家还能多吃点儿饭菜,身体反而更好,大家也就慢慢开始支持了,认为这是老人一辈子的劳动习惯,也是种体力锻炼,只要老人高兴,收获的菜爱给谁给谁。
令冯老萌生种菜送人的想法源于儿时生活窘迫,当时饱尝挨饿之苦,现在只想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吃到自己亲手栽种的绿色蔬菜。“人可以没文化,但一定要思想好,我入党63年,就想为大家做点儿好事。我平时种植的都是村里人不种的蔬菜、粮食,不为钱,就为了享受劳动的快乐。”冯老朴实地说。
送菜延续公益事业
冯老在种菜之余,还收了个徒弟——70岁的退休教师杨正大,二人共同进行送菜事业。杨老1994年从刘村中学退休后,一直着力于本村的公益事业。看到村里没有初中,孩子们都要步行很远的路去其他村里上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家人也担心,杨老组织退休教师们办起了中学,培养出一批批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一忙就忙了七八年,直到跟其他村的中学合并到镇里,杨老本着充实老人生活和关心下一代的目的,又在村里办起了老龄协会。很快杨老又发现了新的项目,看着冯老种植的玉米长势喜人,他心里直痒痒,追着冯老学起了种菜。“我不求财富,能看着别人吃着我种的菜,心里就高兴。”杨老虽是“半路出山”,但学习态度认真,付出了双倍的努力和汗水。村里人经常看到他担着农家肥进出菜地,在地地捉虫、打药。
转眼到了收获的季节,杨老装着满满一车大白菜、西红柿往回赶,往往往不了家就全部送完,每次都是满车去、空车回。看到有些过路人没有拿到,杨老还承诺“明天来,继续给”,然后第二天又早早去到菜地。有些村民想拿钱给杨老,被他断然拒绝:“我不为那俩儿钱,只求个好心情。”
将送菜进行到底
为了方便学习和交流经验,两位老人将菜地选为紧挨的两块八分地。在种菜方面,冯老是杨老的良师;在生活上,二人互为益友。有时地里的蔬菜、果实尚未成熟就被他人偷去,两位老人却丝毫不生气。同村的人不禁有些纳闷,向他们询问时,二人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偷去也是用来吃的,种菜就为给人吃,谁吃都一样。”“现在生活好了,一点儿都不遭罪,就想有个好身体。城里人是花钱健身,我们是靠种菜锻炼。”在精心种菜的过程中,两位老人收获颇多。对于未来,冯老坚定地表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何时候都不要有依靠思想,应量力而行。只要我能动弹,就决不坐着等吃。”杨老在一旁补充道:“人应该有希望、有盼头地活着,做点儿有意义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 李静)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