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支教不了情

2011-06-16 09:1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10年12月22日下午,一架发自省城太原的客机在空中飞行了3个半小时后缓缓降落在新疆昌吉机场。从走下机舱的那一刻起,临汾三中英语高级教师尉书亮在新疆边陲小城阜康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第一次离家这么长时间,头一次拜访这个素昧平生的地方……长途飞行之后本应舟车劳顿的尉书亮此时此刻却心潮澎湃倦意全消,怀揣着一种莫名涌上心头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下定决心要在这里释放出自己的全部能量。时光飞逝如电,身在他乡的尉书亮现已在阜康度过了180多个日日夜夜。这半年多来,他的支教工作进展还顺利吗?千里之外的他是否已经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带着一个个问号,近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远在大西北的尉书亮。
“半年的援疆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这是一种难得的阅历和莫大的荣光。”电话那头,回忆起此次援疆支教的点点滴滴,尉书亮自感收获颇丰,“家里人一开始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说我放着手头的工作不干,人生地不熟跑那么大老远,究竟图什么?后经我三番五次推心置腹地跟他们解释,全家人的心结才慢慢地解开了。为了让我心无旁骛地投身到援疆工作中,妻子二话不说,一人承担起了全部家庭责任和照顾老人的重担,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阜康一中是阜康市唯一一所中学,也是尉书亮此次援疆支教的对口学校。到校后,他被任命为阜康一中教研室副主任一职。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初来乍到的尉书亮首先得适应这里迥然不同的温差时差、饮食文化及语言环境的变化。“当地人喜欢牛羊肉和辣椒,都是八成熟,内地人根本吃不消;不管什么菜都得放辣椒,饭菜味道与山西大相径庭。到了这里半年多了,还没有吃过一顿可口的饭菜;这里早晚温差很大,冬季室内温度可达20—30度,但室外只有零下30—38度,内外相差40—50度,一内一外变化真大呀,身体难以承受;夏天昼夜温差都在15—20度左右,最高气温能到40来度。民谣说得好:‘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另外这里与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需要好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电话中,尉书亮向记者讲述着阜康地区那番不啻于异域的别样风情,“一开始最头疼的是要同维族、回族、哈族等各少数民族的人交流,虽然他们尽量跟我说汉语,可就是听不大懂,不过还好有民语老师的帮助,时间一长,我也就慢慢摸索出他们的发音规律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履新”后的尉书亮虚心向阜康一中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情调研、课题申报。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总体设想,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参与了2011年教研室工作计划的制订,决心推动课程改革工作,贯彻“生本教育”理念,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培训青年优秀教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开学初,尉书亮组织召开了年级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要求每个学科组制订可行的教研计划。他要求教师们踊跃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比赛,为学校推出一批专业技术过硬、勇立潮头的学科带头人。尉书亮还一再向有教改管理经验的人学习,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活动。
尉书亮还特邀教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来校讲学指导,分析高考形势,使代课老师懂得了不少备考技巧,清楚了课标落实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进一步的补救措施,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了高三年级备考的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援疆干部为阜康市第一中学发展写出了有建设性意见的报告,赢得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并予以公开表扬,该报告最终递交给山西援疆办和阜康市教育局给予落实。
尽管来阜康时间不长,尉书亮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圣洁的土地。这里有雪山、天池风景区、森林、大沙漠,有煤田、石油基地、晋商园区、化工园区等,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捧着一颗赤子之心而来,抛家舍子投身西部大开发的我们来到新疆支教,既是援助又是学习,因而更要抓住机会,定准位置,明确使命,做好工作,多参加自治区及州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探究学情,投入到西部开发的洪流中,能成为山西首批援疆人员,我感到很欣慰,是我一生的荣幸!我要更加努力地拼搏,建设美好边塞家园,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谱写和谐社会的新篇章。”采访终了,尉书亮依然难抑心中激动。不难听出,这一年的援疆支教经历,必将成为他毕生的财富和永恒的回忆。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