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尧都区枕头乡就有这样一对“父子兵”,他们同为党员,也因为相同的信念当起了大山深处家禽家畜的“保护神”。
父亲梁顺喜几十年如一日,辗转于枕头乡及周边的十里八乡为牲畜看病,一双千层底,一个兽医药箱,是他工作中的好“搭档”,不仅医术获得乡亲们的肯定,还因资助老弱病残、服务群众,被村民称为“郭秀明式的好支书”。
儿子梁克勤则将牲畜的疑难杂症当成自己最喜欢钻研的难题,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梁师傅”,20多年来,凭借着一腔热情,默默地为乡邻排忧解难。 文/图 记者 亢亚莉 梁娟
父亲梁顺喜退而不休献余热
“党把我派回安沟,我就要豁出命来干!”
梁顺喜,枕头乡安沟村人,今年70岁。1961年起就从事兽医工作,担任了30余年枕头乡兽医站站长,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兽医师。为服务群众,他的足迹踏遍了尧都区西部山区和乡宁县、蒲县的一些偏远山区。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租借破窑洞到自己筹建办公用房,乡兽医站的一砖一瓦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2000年,乡党委针对安沟村的实际情况,委派梁顺喜回村兼任村党支部书记。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兽医事业,梁顺喜心有不舍,而且,家里还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需要照顾,实在脱不开身。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时刻鞭策着他,于是为了安沟村的乡亲们、为了党的事业,他义无反顾地扎进村里。
“一村民多次告状,反映原任村干部在其代销点赊账拿东西,因此拒交乡统筹和村提留,村民对此很有意见。”为核实情况,梁顺喜多次上门了解情况,不知吃了多少闭门羹。但是他坚持不懈,最终帮该村民核实账目,落实欠款1500元,立即召开村委会还清欠款。
梁顺喜还把财务收支情况公布于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那以后,该村民积极配合村委会工作。诸如此类的事件很普遍。“他(即梁顺喜)在任期间,时刻都在为村里人忙碌:盖学校、修油路、接自来水、装电话……多次给我们村里干实事、干好事,从不说空话。”村民梁学奇对记者说。
梁顺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个人,也使得安沟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省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单位还对安沟村的改变进行了报道。
“换种方式为人民服务,我要不求回报地干!”
梁顺喜退休后,在兽医方面发挥余热和照顾年迈的母亲是他的新工作。为方便百姓,更好地服务群众,他离开家,带上母亲,在乡宁县光华镇北坡池村租了间房子开了诊所。
“对于农民来说,家畜是最值钱的‘家当’。”梁顺喜说,“养殖户有求我就必应,有事我就必到,电话一刻也不离身,24小时开机。”有时半夜接到群众电话,他都会立即起身去给病畜看病。因害怕有村民来电,梁顺喜连睡觉都将手机放在枕头下,只要有电话求助,不管刮风下雨,接到电话后都会立即赶到现场,而且还会电话跟进病畜的恢复情况。
农村条件差,村民均无收入,多是靠几亩田生活,所以,拖欠费用、欠账不还也是常有的事。对于年老、残疾和贫困户,梁顺喜就免费服务、诊断、拿药,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
“老梁是我们这儿的雷锋兽医,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叫他,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去年冬天,我家的牛因病垂危,凌晨3点多给他打电话,他冒着大雪走到我家给牛治病。从他的诊所到我们村得一个多小时,山路十分陡。他不怕脏、不怕累,一天一夜守在牛棚,时刻观察牛的病情。才两天,牛的病情就开始好转、进食了。我家条件困难,我东拼西凑来钱给他,但他坚决不要。我们真的很感谢他!”村民李连香激动地说。
“群众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不能放弃亲人!”
梁顺喜一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情怀对待广大群众,不论“困难户”还是“难缠户”,他都视为亲人,给他们讲法律、讲政策。对于十里八乡需要帮助的家庭,只要是他听说的,不管是从经济还是精神上,他哪怕是借钱都会给予帮助。尤其是家里孩子交不起学费的,他都会伸出援手,让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不仅如此,对于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他也经常带上米、面、油等慰问品去看望,给老人干活。
这些事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也把梁顺喜当成自己的亲人。
记者了解到,梁顺喜一直在资助一个名叫邵腊娥的女孩,视如己出。邵腊娥5岁时患上下肢瘫痪,双腿严重萎缩,靠双手拖地前行。13岁时,因家庭十分困难,加上自己对病情绝望产生轻生的念头,不说话、不吃饭,绝食好几天。那段时间,邵腊娥家的“宝贝”大黄牛病倒,梁顺喜在给大黄牛诊治时得知了她的遭遇。
此后,梁顺喜又多了一个任务——给邵腊娥讲故事,讲英雄人物,讲正在和病魔做斗争的坚强者,让她重拾信心。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带着她辗转临汾市人民医院、二院、妇幼保健医院等检查身体。
梁顺喜还背着邵腊娥去尧庙、鼓楼等地游玩,让她感受到温暖,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给予邵腊娥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直到她十年前结婚成家。
“如果不是梁爸爸就没有今天的我,是他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我心里,他是我最重要的亲人!所以,在我结婚时,根据习俗需要长辈抱着上车,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梁爸爸,因为他是我的亲人……”在电话中,邵腊娥哽咽着对记者说。
儿子梁克勤为民服务守承诺
“每次出诊都得翻山越岭,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
受父亲梁顺喜的影响,今年44岁的梁克勤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开始一边务农、一边向父亲及前辈学习畜牧兽医。从医之初,抛去忙农活的日子,他大部分时间跟随师傅走乡串户到村民家医猪治牛,在完成师傅交代完的任务后,更多的时间是进行专业知识“充电”。
22岁那年,梁克勤“出师”了。每次出诊,都得翻山越岭,徒步独行,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除了收部分医药费外,他从不收取诊治费和误工费。
那时候,村民们对养殖牲畜的经验较少,经常是将牲畜放养在山林就不管了,而这也让一起由灌木叶引发的中毒事件“钻了空子”。眼看着村民的牲畜病倒,自己却束手无策,梁克勤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经验的匮乏,从那以后,他经经向老师傅、老前辈请教,并一有空就研究专业知识。
“为老百姓服务,我做的选择坚定不移!”
畜牧是农业的半边天,是村民生活的主要肉食品,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梁克勤深知,他的手里“攥着老百姓的钱袋子”,所以每次下乡看病,他都格外认真、仔细,严格按照诊断程序,做到万无一失,在紧要关头治愈患畜。也正是这样,梁克勤的手艺渐渐在十里八乡传了开来。
在当时,尧都区河底乡靳家川村的煤矿多,主要靠牲畜运煤,梁克勤便扎根那里开了间兽医诊所。那时候,交通、通信都不太发达,很多时候只能徒步前进,无论村民什么时候找他,他从不推辞。
梁克勤回忆说,一个下雨天的晚上,一村民急匆匆赶来请他去给自家的牛看病,他赶紧收拾好行李,跟着村民便启程了。雨下得很大,他们整整步行了13公里路程,经过两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梁克勤顾不得淋湿的衣衫,赶紧给牛测体温,观察食欲状况,回到家时,天已大亮。
一个乡村兽医,天天奔走在乡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梁克勤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时出门巡医需要三四天才能回家。见到自家农事被耽搁,却又挣不了几个钱,家人经常埋怨他,要他放弃,外出打工或发展其他副业。他说:“乡亲们需要我,我不能放弃!”不管家人如何反对,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我努力工作,是在践行自己铭刻在心中的党员承诺。”
2004年,梁克勤被推选为枕头乡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主要负责周围畜禽防疫工作以及畜畜技术的推广。
2009年7月的一天,河底乡一村民买了9头牛,其中一头母牛在买来时就食欲不振,几近病危。梁克勤得知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村民家,为母牛对症下药。7天时间里,他时时刻刻观察母牛的食欲状况,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还亲自放养,直至母牛身体状况恢复正常后才回家,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该村民万分感激,“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时还总会来电话问候。”梁克勤笑着说。
今年3月的一天,凌晨0时许,河底乡靳家川村一村民家的母牛难产,眼看小牛已经胎死腹中,“母牛再保不住的话,那损失可不小呢。”梁克勤听说后,一刻都不敢耽误,迅速赶赴村民家。为尽量减少村民的损失,他麻利地为母牛打了催产素、止血针,由于胎盘不正且大,情急之下,梁克勤给胳膊上进行了润滑措施,将母牛腹中的小牛拽了出来,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母牛脱险了。
而从那以后,梁克勤也落下了腰疼的毛病,在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但这并没有挡住梁克勤工作的步伐。“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百姓尽点微薄之力,这样就够了。”他坦言,有时下乡为牲畜看病确实会遇到乡亲付不起医药费的情况,也有看完病赊账好几年不给的情况,但每当面对村民求诊时焦虑的面容,他早已无暇顾及钱的事了。在他看来,只要把牲畜的病治好了,挽回了村民的经济损失,即使自己做的是赔本生意也值得。
2011年,梁克勤入党了。采访即将结束时,梁克勤笑着说:“虽然入党时间很短,但我会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人民服务。”这时,他的手机又响了,又要准备出诊了。而记者也从他的妻子苏亚平那里了解到,梁克勤为了让需要他的村民第一时间联系上自己,买了这个手机两年来,仅电池就配了四五块,几乎从来不关机。
记者感言:当看到梁顺喜的记事本时,当看到梁顺喜在公路上捡扔石子时,当听到邵腊娥电话里的话语时,我内心百感交集,顿时热泪盈眶。
曾有多少感动着我的党员事迹,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让人感觉真实、震撼、让人揪心。原来,一个优秀的党员不是做一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让所有人知道他、记住他,而是把百姓当成亲人一般,时时刻刻不求回报地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细节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质。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