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写作成为房桂花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初出茅庐 执著文学 奠定基础
1940年3月,房桂花出生在山西省绛县,由于父母亲的离异,让她从小就吃了不少苦头。为了生活,她不得不下到沟里挖红土,自己担水、磨面。虽然她尝尽酸甜苦辣,但是辛酸劳累的生活却磨练了房桂花的意志,她不仅变得更加坚强,还比同龄的学生更懂得热爱学习。
1951年冬天,为援助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当时,学校号召我们给朝鲜奋勇作战的志愿军叔叔写慰问信,我就在母亲的指导下,绣制了一个上面有红牡丹花的慰问袋。”房桂花说,当时由于不小心在上面洒了一点儿蓝墨水,她一边伤心地哭,一边又急忙跑到街上重新买了一块新布,缝制出了一个更加精美漂亮的慰问袋。并写了一封真挚而又崇敬的慰问信,连同她用平时攒的零花钱买来的花生、糖果一块打包,和同学们的信件一起交给了老师。后来,别人的信都杳无音信,只有房桂花的慰问信,在《山西日报》头版右上角刊登了出来,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时,她平时的一些作文也作为范文贴在了教室后墙。从此,她越发地热爱起了写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房桂花只要有时间就去县图书馆看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事故》《红岩》……一本本书籍感染着她,一个个英雄人物成为她的榜样。有一次,害怕借书的时间有限,她与其他几个同学一起,硬是把《红楼梦》抄了一遍,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她就用旧笔记本翻过来写、在纸烟盒的反面写、在旧课本里面的旁边空白处写……常年的看书和写作,让房桂花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69年,为了能和在襄汾工作的丈夫团圆,房桂花申请将工作调到了襄汾的木材公司,直到“文革”结束后才被调回到襄汾县妇联。
毛主席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了能适应新工作的需要,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长城文学院、河北文学院、中央鲁迅文学院等作家提高班学习,后又到山西文学院的编辑读书班进修。在工作期间,她下乡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收集先进妇女素材、加班加点写文章,宣传各类模范妇女的先进事迹。
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房桂花对服装设计、舞蹈、音乐等方面也都有着强烈的兴趣。
一次,她在襄汾县城南的集贸市场里买菜,看见一位女青年身穿一件当时还没流行开的“八片”长大衣,在当时懂得一点服装知识的她顿时对这件衣服产生了兴趣。因为不认识,又不好意思打扰,她便跟在这位女青年的身后观察,竟然不知不觉一直跟到火车站。
她就是这样,爱好广泛,经常参加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年合唱团,参加老年书画协会,学习书画并宣传优秀书画人才,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人。
退而不休 老有所学 点燃生命
1995年,虽然房桂花从襄汾县文联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但是她的笔并没有退休,她的勤奋、敬业、好学,让人佩服。
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在退休之后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她白天一有时间就去采访,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晚上熬夜写作。经过一段时间,房桂花发现,早起要比晚上熬夜写作的效率更高,于是便每天5点钟起床,坚持两个小时的写作。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有一次,她在临汾火车站候车时看起了书,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即使广播站一直在呼叫该车的旅客请上车,她却一门心思沉浸在书里没听见。等她想起来,一看表时,火车早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她只好急忙赶到汽车站乘汽车赶回襄汾。
“还有一次,我在蒸馒头,心想蒸熟也要半个小时,与其等着,还不如写会儿文章。写着写着,灵感突然闪现,文思泉涌,一写就忘记了时间。”房桂花打趣地说,等我把文章写完,锅里的水也熬干了,馒头也烤成了黄皮……”等家人下班后,本想要吃热馒头,她怕“埋怨”,就急急忙忙赶紧擀了面条。
为了弘扬古代文明,这些年来,房桂花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史书,引用经典、伦理讲道,编写了两部《读史明理》丛书,启迪人们传承文明。并且曾在《中国商报》、人民网》等20余家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词、报告文学等500余篇。目前已编写《群星灿烂》《汾水浪花》《熔铸辉煌》《奉献之歌》《百花盛开》《激情岁月》《当代丁陶诗词荟萃》《锦绣中华》等13本书。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房桂花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她正如她名字中“桂花”的花语一样:秋桂如金,吉祥美好,欣喜收获。“我要活到老、学到老、采访到老、写到老,继续为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尽力发挥自己的余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房桂花说。
记者 郝海军 裴斐斐
【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