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第四期乡科级干部主体班开班
王渊出席并讲话
9月23日,翼城县第四期乡科级干部主体班开班仪式在该县县委党校举行,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王渊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学习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及市委“一三四三”工作思路,树立新理念、适应新形势,做到“五个聚焦”,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不懈奋斗。
王渊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翼城县聚焦“六新”蹚新路的起步之年,县委高度重视干部本领提升,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了第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县农村“领头雁”集中培训班、乡科级领导干部集中轮训。全体学员要提高政治站位,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以今年在招投标领域发生的腐败问题案例为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做信念坚定的“明白人”、表里如一的“老实人”、严守纪律的“规矩人”;要在做好群众工作上下真功夫,在破解专业难题上下硬功夫,在推动任务落实上下狠功夫,更新知识储备、开阔眼界视野、提高能力水平,以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打好打赢翼城经济翻身仗;要始终保持奋勇向上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在学思践悟中推动发展,在对标一流中明确方向,始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翼城县“一区三园”建设、靓城提质“三大行动”、现代农业、民生事业、文旅融合等各项工作。
王渊指出,乡科级干部是治国理政的基层骨干,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的最前沿力量,是引领带动本乡镇、本部门开展工作、推进事业的“关键少数”,全体学员要找准时代定位,着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要学理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纲和魂,不断推进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学政策,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发展提出的“六新”要求,紧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围绕基层党建、工业振兴、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文旅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联系实际学、围绕工作学、紧盯问题学,努力把各项政策的精神实质吃准吃透,切实解决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中梗阻”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要学经验,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思考先进地区在推进改革创新、打造营商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思路和举措,真正把先进理念学回来、把好的做法带回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起标杆,在全县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王渊强调,翼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要明确发展方位,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要聚焦“六新”求突破,牢固树立“弯道超车、换道领跑”的意识,认真学习关于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产业知识,围绕开发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营商环境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想办法、出主意、做工作,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努力推动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要聚焦“问题”找对策,拿出打硬仗的拼劲、钉钉子的韧劲,全力以赴推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要聚焦“三农”办实事,在群众致富上想办法、在美丽和谐上做实功、在维护稳定上下苦功,写好“富”“美”“稳”三个字;要聚焦“品牌”树特色,围绕“翼城优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多花心思去挖掘、创新、打造身边的优势产品,进一步扩充品牌内涵,让质量与数量共同提升,完成两年内培育100个授权产品的目标;要聚焦“绿色”谋发展,在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上想办法,在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上出实招,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王渊强调,要立足工作岗位,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自己是组织的人”的理念,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培训中临时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开展交流研讨,在思想解放的过程中不断锤炼党性、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主人翁”意识,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把全部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干事创业上,既做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又做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要强化作风建设,讲真话、报实情,不遗余力抓落实,以优良的作风保证培训取得实效。组织部门要重点培养、实时监督、发现典型,努力让培训的过程转变为锤炼作风的过程,让培训的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效果。 (李茁壮 张瑞丽 李自强)
翼城县举办“学习强国”积分抽奖活动
“自从‘学习强国’上线后,我每天坚持学习,到现在学习积分已经有24500多分了。在‘学习强国’中不仅学到许多知识、了解到许多资讯,今天抽奖还抽到了三等奖,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9月25日,翼城县“学习强国”学习积分5000+抽奖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县新华书店举办,抽到奖的翼城供电公司员工李克军难掩内心的激动,“线上学知识,线下得优惠,这种方式能更好地促使大家往深里学、往心里学、往实里学,真正达到通过学习掌握强国本领的目的。”
活动现场,参与抽奖的人员络绎不绝。县新华书店门店经理刘媛媛介绍:“本次‘学习强国’积分抽奖活动,书店共提供了58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30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500名,凡是抽到奖项的顾客朋友,均可进店享受到优惠。”
“‘学习强国’平台不仅有国家的大政方针、大事小情,还有他山之石、成功典型、脱贫经验、致富门路……不论党员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从中受益。”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活动方式新颖,导向性很强,目的就是要鼓励引导全县上下都投入到共同学习进步的氛围中,让学习在全县形成新风尚,让‘全民尚学’成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张瑞丽 吴艳霞)
文化进基层 惠民乐万家
日前,由翼城县委宣传部、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翼城县融媒体中心主办,翼城县人民文化馆承办的“文化进基层、惠民乐万家”活动走进南梁镇牛家坡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灿烂的唐风新韵,感受到浓浓的翼城风情,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博得老百姓的阵阵喝彩,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胡波 摄
翼城县五万余农户告别传统旱厕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3%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翼城县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惠民工程,以“五个三”打造翼城“厕所革命”新样板,实现了建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推动“大文明”。
77岁的申玉娥是翼城县南唐乡下阳村农村“厕所革命”的首批受益者之一,谈起改厕她赞叹不已,“我们村的改厕工程,村民没有花一分钱,全是政府补贴改造的。现在的厕所不仅比以前更加干净卫生了,最重要的是没有异味了,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苍蝇终于绝迹了。”
下阳村是翼城县农户厕所无害化建改试点村之一,该村通过宣传引导、经费保障、典型示范等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对进货渠道、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把“厕所革命”做成老百姓放心工程。下阳村改厕服务站负责人刘国民告诉笔者,下阳村的改厕任务是305户,通过宣传发动,老百姓由“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纷纷主动请缨,目前全村已完成改厕265户。
从“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到“干净整洁、冬天不冷、夏天不臭”,一间小小的厕所折射出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该县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在全省首家建成并启用了“厕所革命管理系统”和“厕所革命”服务站,对改厕进度、改厕过程、改厕质量等实施全面精准管理,户厕档案实现电子化,工作责任实现可追溯,随机抽查验收更加公平和科学。同时全县30余个服务站全部进行市场化运作,将维修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全部公示上墙,保证“粪渣满了有人抽、厕所坏了有人修、配件坏了有地方买”,确保改得了、用得住、群众满意。
据悉,2019年至2020年全县农村改厕任务34000座,截至8月底已全部完成,全县5万余农户彻底告别千年传统旱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3%。(李沛霖 白娟娟)
“煤改电”改到农民心坎上
截至目前已完成6882户8.74万平方米
连日来,翼城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群众接受”的原则和“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方针,大力推进“煤改电”等清洁工程,切实增强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9月20日,在翼城县里砦镇张桥村村民石汝岗家中,施工人员正在对新安装的电暖气进行最后调试,石汝岗高兴地说,安上了电暖气,不拉煤不烧炭,国家有补贴,还干净环保。
与此同时,在张桥村“煤改电”现场,施工方澳柯玛公司的技术人员也在加班加点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村民生活更洁净、寒冬更暖心。
该公司驻张桥村“煤改电”负责人孙巧荣介绍,张桥村“煤改电”用户共194户,从今年6月份开始施工,目前已完成安装189户,剩余3户正在施工。
作为2020年环境整治示范村,张桥村积极响应国家“煤改电”政策,引导村民采用电暖气取暖。目前全村213户已安装空气能124户、暖风机68户,走在了全县清洁供暖改造的前列。
张桥村党支部书记史建忠说,村民积极性都非常高,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煤改电”要求组织安装施工,确保每户村民都能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过个温暖祥和的冬天。
同时,“煤改电”等清洁工程在全县其他乡镇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翼城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市清洁取暖工作决策部署,完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包联机制,形成层层有人抓、户户有人包的工作格局。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无煤化村庄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点对点协调督促、面对面解决问题,大力营造清洁取暖人人参与、户户支持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县“煤改电”已完成6882户8.74万平方米。(白娟娟 李沛霖)
脱贫靠实干 致富惠乡邻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我们家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了。不仅摘了贫困帽,我还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更多的人也脱贫致富,把党的阳光播撒出去。”翼城县中卫乡甘泉村村民宗红山靠勤劳和智慧,走生猪养殖的路子,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扬眉吐气的他如今有了更加志得意满的活法。
宗红山家有三口人,妻子2007年患脑梗后,常年药物不断,频繁住院治疗;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仅在西安住院治疗就花了4万余元。家里只有7亩土地,没有固定收入和经济来源,沉重的家庭负担令他家的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2015年,宗红山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贷款3万元发展生猪养殖。翻看生猪养殖方面的专业书籍、向养猪能手请教,从刚开始养猪时的手忙脚乱到越来越游刃有余,宗红山逐渐积累了经验。去年,他又投资建新猪圈,计划扩大规模,等今年养的猪出栏后,就能把投资赚回来,还能有盈利。
养猪慢慢步入正轨后,宗红山又用扶贫资金补助款购买了饲料搅拌机,不仅减轻了他的日常劳动强度,也提高了饲料的配比质量。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苦了很多年的宗红山一家终于于2017年实现了稳定脱贫。
现如今,宗红山家的住房达到了安全标准,妻子办理了慢性病补助、办理了双签约,孩子身体也已经基本恢复,进入校园学习。
得益于近两年相对稳定的养猪行情,宗红山家的收入逐年增加。想起自己以前的贫苦日子,他对村里有养猪意向的村民毫不保留地传授养猪心得、提供仔猪苗、进行技术指导,看到同村人因为养猪也开始赚钱后,他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活得更有尊严了。
宗红山说:“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子一定会蒸蒸日上,幸福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争取!”(张瑞丽 吴艳霞)
樊店关帝庙
张东兵 摄
关帝信仰形成于南北朝至唐代,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清代达到顶峰。据考,民国时,翼城几乎村村建有关帝庙,位于南唐乡樊店村的关帝庙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该庙的戏台十分独特,2013年,樊店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樊店关帝庙占地164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献殿、大殿,轴线两侧为西庙门、东西耳楼、廊房、配殿和耳殿。现存大殿为元代风格,戏台、东西庙门保留有明代风格,东西耳楼为清代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前檐下三踩单斗栱七攒,后檐下三踩单昂斗栱四攒;东西庙门均为面阔一间,进深二椽。在东西两门上分别有“允文允武”“亦神亦圣”的石雕额题。关羽被历代帝王封王封帝,共有16位皇帝为关公御旨加封,关公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清乾隆下诏彰扬为“武圣人”,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配享武庙,列为国祀要典。人们对关公的信念,远而弥诚,久而弥坚,以至形成了一种文化意识,成为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信仰。
樊店关帝庙的戏台独具特色。据脊板题记,为明弘治十八年(1505)创建,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造。戏台是山门戏台的变通形式,即山门开在戏台的旁侧,人们进庙不通过戏台,要从旁边绕着过。戏台属硬山式与卷棚歇山式组合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在进深只有一间的前部卷棚上,四角设计独具匠心,结构合理紧凑,用材规整但不赘繁。舞台前部次间设有木制护栏,两山墙外设装饰性圆窗;台基前沿立石雕小望柱十二根,嵌十一块勾栏条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这座戏台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台明立面两次间靠边的地方,各嵌入一个圆柱状且中间凿空的青石,口径约30厘米,深约40厘米。对这一现象有多种说法:民间传说它是关公的两只眼睛,或者两只耳朵;有人说这是供乐队在台下演奏搭建围栏插木杆所设的;但据一些学者考证,这是青石音穴,称为舞台的嗓门,也就是古代的扩音器。这种音穴具有和音、扩音的作用,能将乐器声、唱声调和得更加柔和优美,并把声音放大。演员在台上的说唱,本音回音融为一体,观众无论站在庙场何处,听到的声音都一样清晰。
据传,樊店关帝庙戏台是仿照颐和园内一座戏台的样式修建的。说起来,与在京城任布政司理问的樊店人史正大有关。史家祖居北京东城史家胡同,以经办皇商为业,其先祖于明末清初落户樊店,加入晋商行列。他们最早经营的是盐铁生意,字号“崇德堂”,济南、西安、洛阳、包头都有他们行商的踪迹。富甲一方的同时,史家勉励子弟读书科考,求取功名。史正大曾任清布政司理问,为六品官,闻知乡中欲重修戏台,便将京城颐和园内一座与众不同的戏台样式,描画成图带回樊店,在关帝大殿的南面建起了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大戏台。因这座戏台是按照皇家园林内戏台样式修建的,在晋南一带名气很大,至今还流传着“樊店台子范牛殿,符册庙盖翼城县”的说法。
如今,这座不同凡响的戏楼同四圣宫舞楼、乔泽庙舞楼一起被列入《中国戏楼》,深得戏曲专家和建筑专家的青睐。(翟铭泰 黄将)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