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有了“保姆” 果农变身“掌柜”
——吉县苹果全生产链“家政式”托管模式探索
2020年吉县苹果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眼下,正值果树清园深翻、修剪整形、御寒防冻的关键时节。在吉县东城乡陈武忠的果园里,山西壶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果树专业修剪人员正在给托管的果树修枝刮皮、清除病害。
近年来,吉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园签约,1万余亩果园实现了“家政式”托管,由企业组织专业服务队对托管果园进行植保、修剪、施肥、割草等生产作业,为果农提供专业服务、节省投入成本,促进果农增收。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吉县苹果全生产链“家政式”托管模式初见成效。今年吉县苹果喜获丰收,全县28万亩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约23万吨,预计产值12亿元,创历史新高。
产业发展陷困局
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东岸。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无霜期长、土层深厚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苹果产业是吉县9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依靠,更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
然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农户“各自为政”的分散式经营,导致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生产的苹果品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影响吉县苹果品牌形象。
“这几年,市场对果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出口订单,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企业,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吉县超正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振荣坦言:“吉县苹果虽然产量大,但品控还是目前的一大短板,只有从生产环节入手,统一质量标准,才能更好地被市场接受。”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参考大田作物的生产管理模式去操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苹果作为经济作物,属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多,基础条件各异,企业、合作社难以组织大规模生产。”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窦兴华介绍,“所以,完全按照大田作物流转、承包等手段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困难重重。”
果农喜获丰收
果园托管蹚新路
如何才能破题,通过有效的手段解决制约当地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在果园管理改革陷入困局时,2017年9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指导意见》,指出农业生产托管将成为中国农业重要发展趋势。拨云见日,晴空顿现。这一指导性意见无疑为吉县苹果生产管理指明了方向。
为此,吉县县委、县政府快速行动,借鉴农田托管的成功案例,针对吉县果树成长的地域条件和果树管护的复杂性,制定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聚焦苹果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着力解决小农户不想做、做不好、做不了的生产难题。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吉县现已形成了“五方联手建体系、目标管理下订单、六统六降优服务、全程参与强监督”的苹果生产托管模式。
五方联手建体系,就是建立“龙头公司牵头主导、政府部门监督指导、乡村基层组织协调推动、金融保险机构保障支持、果农积极参与”的生产托管工作体系。作为吉县的生产托管龙头企业,山西壶口有机农业公司率先发力,牵头整合县域内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组建吉县苹果产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为全县的果树托管蹚出了新路。目前,该公司托管的果园达3000余亩。今年,由其承担的黄土高原苹果有机旱作生产托管服务项目荣获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成长组优胜奖,该公司“创新模式推动资源整合,生产托管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在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农业、果业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通过监督、指导帮助企业提升服务水平;乡、村两级充分发挥“地接”优势,对接企业、组织农户,做好“红娘”;鼓励金融、保险机构为苹果生产托管“量身定做”金融、保险产品,做好资金保障和风控防控;通过广泛宣传,解析政策,优化服务,倡导果农积极参与。
目标管理下订单。吉县将苹果生产管理细分为29道工序,并按照关键工序、次关键工序和一般工序三个等级进行划分。对于技术要求不高的“一般工序”鼓励农户自行完成;对于技术要求中等的“次关键工序”,由服务企业派出技术人员指导管理;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直接影响果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服务企业则帮助农户制定3—5年管理方案,农户确认后,企业派出专业服务队全面“接管”。山西壶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秀军说:“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会对果树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因园而异提出托管方案,帮助农户制定长短期目标,按照农户需求,明确托管服务内容,让农户明白‘消费’,清楚‘收益’,放心‘下单’。”
六统六降优服务,就是统一技术标准,按照苹果生长规律组织标准化生产,有效降低了技术误差,提高了果品品质;统一物资供应,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充分发挥作用,农资由“零售价”变“团购价”,降低农资成本10%—15%。统一劳动作业,专业服务队承担修剪、疏果、套袋、采摘等生产服务,机械服务队开展打药、施肥、割草等生产作业,大大降低了农户劳动强度;统一信息服务,智慧果园管理系统、管理信息收录系统的建立,大大降低了果品质量信息追溯成本;统一资金服务,金融机构以较低的利率为托管农户提供贷款服务,农户生产管理资金难问题得到解决,降低违约风险;统一果品销售,企业发挥优势,对接优质订单,保底收购托管产品,降低了农户推销成本。
全程参与强监督。吉县专门成立了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领导组办公室,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对项目实施主体的项目内容开展情况、实施效果、验收情况、资金兑付、档案资料存档情况等进行检查,开展绩效考核,并根据项目实际实施情况,给予总体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主体确定的重要依据。
果农储存苹果
果农修剪果枝
苹果小镇四季果蔬园 刘岩 摄
多方共赢促发展
经过3年多的潜心探索和不断优化,苹果生产托管带来的好处日益凸显。吉县苹果全生产链“家政式”托管新模式,大大加快了吉县苹果提质增效步伐,实现了政府、企业、果农多方受益。
“苹果是吉县农业支柱产业,关系到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管理。而托管这一模式为县委、县政府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开辟了现实途径,达到了稳产增收的预期目标。”吉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强晓辉表示。
“每一个托管孵化园区都成立了一个全产业链家政服务公司,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制定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按照果园的现状制定生产目标和技术规程,对其提供一对一服务,最后以公司加期货保险保证农民生产受益,实现企业(集体经济)和农户互利共赢。”吉县苹果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吉县朝晖果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朝辉如是说。
2019年,东城乡沟东村果农陈武忠将自家的30余亩果园交由山西壶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托管。接到订单企业立即组织技术团队对果园树龄、树势、地力等进行分析评估,制订了“关键环节+”的具体生产托管方案。合同签订后,企业发挥技术、人力、物资、农机优势,组织服务队对托管果园进行植保、修剪、施肥、割草等生产作业,一年下来,生产成本降低了,苹果品质提高了。
陈武忠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割草一项来说,我自己雇人割一亩地要50元工费,托管后,采用机械作业,每亩地我只需要支付26元,30亩果园每年割3次草就节省了2160元。”陈武忠说,“另外,肥料、植保物资企业‘团购’,到农户手里比市场零售还能优惠10%以上,这就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加上统一技术标准以后,苹果品质提高了10%以上,价格能高出5%—10%,苹果托管,省心又高产!”
目前,吉县已有15家企业和合作社参与托管服务,有1万余亩果园采用该模式进行托管。每年可为农民节约成本300余万元、增收600余万元。吉县苹果全生产链“家政式”托管模式正引领吉县9万多果农驶入现代化产业发展快车道。
好品质赢来好口碑
“我咬了一口苹果,小蜜蜂追着我跑,因为这只蜜蜂,就把我吸引到这颗苹果的产地——山西吉县啦!”广西贵港的果商黎威华一边忙着清点苹果,一边笑着对记者说,“我测试过吉县苹果的含糖量,高达18%,吃完之后口有余香,这样高品质的苹果在贵港从来不愁销路。”虽然天气渐凉,但吉县大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冷库内依然宾客云集,来自各地的果商正忙着给苹果包装,他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客户对吉县苹果的赞许。
何止是在贵港,在整个两广地区,吉县苹果也是有口皆碑。
“毫不夸张地说,在广西,市场上90%以上的苹果都是吉县苹果。”从事苹果销售行业十余年的广西果商刘国海说,“市场上吉县苹果卖不完,别的产地的苹果可能都卖不动,这就是吉县苹果在广西受欢迎的程度。”
卖得好离不开吉县苹果的好品质,叫得响得益于吉县苹果的好口碑。“我前几天发了一批货到成都,箱子上印有我的二维码,今天手机微信响个不停,都是加好友要来买苹果的!”吉县大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张卫苹脸上洋溢着自豪,“用品质说话,咱吉县苹果就是行!”
“做果品生意30多年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选择了有品质、有口碑的吉县苹果。”运城果商贾小成说,“香、甜、脆三者兼顾,吉县苹果这样的口感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它粉扑扑的品相非常好,上得了小餐桌,也进得了大厅堂,所以,我选择了吉县苹果!”
2016年,吉县壶口苹果广西(玉林)宣传推介会在广西玉林市江南区盛世江南乾隆苑广场举办。因为这次推介会,当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吉县不仅有世界闻名的壶口瀑布,还有远销海外的“中华名果”。
“吉县苹果曾获‘首届中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中华名果’‘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全国绿色农业十佳地标品牌’等,吉县‘中国苹果之乡’‘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之美誉,去年吉县苹果又喜获‘山西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佳市场表现品牌’……”提起吉县苹果,吉县果业中心副主任冯冬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前不久,吉县苹果成功入选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同时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苹果类产品首批入选‘圳品’名单,顺利挺进粤港澳,进军大亚湾,走出国门、走入欧盟高端市场,迈向了世界。”
近年来,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吉县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果品交易博览会、推介会、对接会等,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举办了2019中国苹果年会,进一步加大外宣力度,提高影响力。吉县苹果多次在央视各频道播出,热播节目《奔跑吧兄弟》更是让吉县苹果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为了全力打造苹果之乡品牌,提升苹果文化内涵,吉县在壶口瀑布旅游景区建设了吉县苹果展示厅,在临汾、太原、北京建设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营销服务网络。积极鼓励“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8万亩,有机产品认证2.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4.3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8.8万亩。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高达30.23亿元。
记者 安月琦
“智慧树”结出“富民果”
在吉县中垛乡永固村标准化苹果示范园,一排排整齐低矮的果树与示范园内的高大的“智慧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矮一高,可都不能小看。”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站长葛成稳笑着说,“这个果园是吉县首座苹果矮化密植标杆示范园,矮化密植的果树3年挂果,苹果品质高,树与树间距大,更方便机械化操作,与智慧果园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永固示范园,可以看到瑞阳、瑞雪、富士优系、鲁丽、维纳斯黄金、秦脆、瑞香红等11个品种的苹果。“培育周期短,可以根据市场栽培果树,灵活性相当高。”葛成稳说,“我们推行‘行内铺设防草布、行间种植油菜’的有机旱作栽培模式。可以为全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新品种、开发新技术、创出新模式,做出有益尝试。”
这个被称作“智慧树”的设备是生产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检测周围的阳光照射度、风力、降水等等,园区内还设置有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防御系统、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基地作物统计系统、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系统等,它们对生产基地多项重要的生产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并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实用性的分析、对比,获取更多、更全、更实用的数据,为政府和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永固示范园是依托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而建设的示范基地之一。目前,试验站已建有一个平台,一个展示厅,两个示范基地。
在中垛乡马涟滩村,一个“5G+智慧农业”的果树示范园呈现在记者面前。“这套智能设备就相当于果树的小诊所,能实时监测果树,发现病虫害第一时间进行智能分析,缺水缺肥我们也能及时了解情况,灾害预防更是一把好手。”马涟滩果树示范园负责人张吉平赞不绝口,“果树种植最怕天灾,智慧果园可以很好地预防,解除果农的后顾之忧。”
目前,智慧农业建设依托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建立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搭建了“5G+智慧农业”框架。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马涟滩基地、永固基地、花果山标准示范园、壶口有机高新科技园已完成智能大数据监测设备安装和大数据接入。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地”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有机化种植、产业化开发和“统一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的“四化四统一”果业发展思路,按照“建设一个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工作步骤,持续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升级。
依托吉县果树科技研究所、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吉县将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着力打造1个高新科技园,建设10个标准示范园,辐射带动100个生产孵化园。
“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智慧农业已经一点点变成现实。”葛成稳说,“当前,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农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它让广大农民不再‘下苦力、使蛮力’,靠天吃饭也成了过去时,如今通过大数据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上小康路。”
记者 安月琦
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马涟滩智慧果业基地
稿件、图片除署名外由吉县县委宣传部、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