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六百年难舍乡愁 入梦还回老鹳窝
——洪洞举办第三十一届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
带梦走天涯,携春还故里。4月4日上午,第31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市大槐树移民后裔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聚首于此,共祭移民先祖,共话同根亲情,共谋未来发展。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洪洞县委书记黄巍,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维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郝忠祥等领导出席大典。
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历时50载,移民18次,人数逾百万,遍布全国18个省市500余县,涉及1230个姓氏,其声势之大、移民之多、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大槐树移民史既是一部背井离乡、诀别故土的悲壮史,也是一部开疆拓土、筚路蓝缕的创业史。600年斗转星移,600年岁月沧桑,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不远千里万里,跋山涉水,来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共话亲情。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今朝同祭祖,心中把根留。大槐树承载着大半个中国的乡愁。
恭迎汾河水、舜王土
上午9时许,寻根祭祖大典在代表18次移民壮举的18响礼炮中拉开帷幕。祭祖大典分为“开场”“佈供”“乐舞祭”三个篇章。古槐后裔代表依次向大槐树移民先祖敬献三牲、五谷、肴馔。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18个省市的古槐后裔代表向移民先祖敬献了18种水果以及美酒和花篮。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洪洞县委书记黄巍致辞。洪洞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李俊平向大槐树移民先祖恭诵祭文,洪洞县政协主席程延平主持祭祖大典。
敬献五谷
敬献肴馔
敬献美酒
雄壮豪放的威风锣鼓开启了乐舞祭篇章,300人的威风锣鼓队打出了洪洞的豪迈,打出了槐乡人的气势。盛世寻根归故地,怀乡思祖把梦圆。《想家的时候》《母亲》《回家》《大槐树》,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歌曲,以及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来龙去脉》,深深表达了槐乡儿女对大槐树的无限深情和移民先祖的缅怀之情。大槐树目睹了一切,见证了一切。槐风鹳影倾天下,根祖传情,乡愁有味,游子捧心祭祖来。大槐树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物象,她成了华夏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和象征。梦断天涯呼老鹳,情系故里拜灵魂。即使萍飘万里,也知洪洞最源头。少年儿童放飞的3万多个气球,象征着从大槐树迁出的百万移民子孙今天已遍布天涯。寻根溯源槐树下,老鹳窝旁乡韵浓。
洪洞大槐树文化节迄今已成功举办了31届,现已发展成为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民俗活动。由大槐树文化节延伸的乡愁已成为民族情感的依附与精神家园的归附,成为中华民族乡愁情结最浓郁的体现。可以说,大槐树根扎四海,老鹳窝誉贯千秋。
今年的文化节主题为“华夏根祖圣地,幸福老家洪洞”,坚持“安全、节俭、高效、传承、发展”原则,按照“企业主办、政府服务”模式,从3月29日开始,为期10天,4月4日为主祭日。共包括寻根祭祖大典、“华夏根祖圣地·幸福老家洪洞”招商引资推介会,洪洞全域旅游专家研讨会,洪洞名优产品、非遗产品展销,第十三届洪洞“回家·悦生活”美食街等8项活动。
打响“大槐树文化”品牌
牧轩
洪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民俗民风质朴,这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宝贵的资源。呈现的旅游特点是一种文化的旅游,是以文化魅力而形成的一种旅游形态。自去年以来,洪洞县用心用情抓好党建、守好底线、树好形象、谋好发展、惠好民生,深入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关于“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重要指示,牢牢抓紧“大槐树文化”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大槐树移民文化独特的亲情力、感召力,全力打造“一核四带六片区”全域旅游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古老槐乡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举办这次大槐树文化节,是洪洞县积极响应山西省“游山西·读历史”和临汾市“寻根·铸魂·悦生活”旅游品牌创建活动,夯实该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展示文旅融合新形象,唱响洪洞文化旅游品牌,彰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更是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
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不能仅仅靠“大槐树文化”,还需要打造更多的文化旅游品牌。历史文化让人重温时间的厚重,根祖文化来自于先人的血脉,寻根是永远的乡愁,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31届,通过这浓郁的乡愁来重新构建文化认知,重新构建生活状态,重新挖掘历史文化和乡村文化,使更多的文化品牌焕发魅力,展现时代风采。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赋能,不是文化简单的去修饰旅游,而是文化要为旅游做服务,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需要洪洞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做得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内涵,让文化和旅游的业态更丰富,文化加旅游的产业链更长。需要在洪洞形成多种类型的旅游空间形态。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化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的积淀。“大槐树文化”品牌已打响,愿洪洞独有的文化基因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
专家谈槐乡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洪洞文化旅游的发展,绕不开“记得住乡愁”这个概念。洪洞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民宿。发展旅游需要有产品的思维,需要有平台的思维,需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比如产品思维:回到洪洞,就是回家,我们怎么样营造出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有了,跟家乡有关的场景营造的怎样?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性突出品质、精致性突出品位、系列性突出品牌、主题化突出文化、仪式性突出意义、反差性突出吸引、融合性突出发展、数字化突出创新、沉浸式突出体验。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些大项目,有震撼力、吸引人,也需要打造一些小产品,能够打动人。
张辉(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既然是全国旅游示范区,洪洞必须在空间形态的多样化进行示范,除了抓景区建设,还要补短板,形成多种类型的空间形态;第二,要示范旅游要素独立化,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链;第三,通过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成不同的业态;第四,洪洞旅游发展的模式不应该是“旅游+”的模式,应该是“+旅游”的模式,这是一个旅游化改造的问题;第五,要示范旅游服务,借助旅游在洪洞掀起一场服务业革命来提升服务水准;第六,要示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打造具有文化目的的洪洞。
刘家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规划师)
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是国家鼓励的一个产业。在实践过程中,大健康产业跟旅游怎么交叉融合,利用好的生态底子,各地都在尝试。做康养必须把资源优势发挥好,做出独特的卖点。要做好定位,是做高端的、中端的,还是做低端的。康养旅游全国定位高端的,它的产品你在里边待一周就得七八万块钱;还有的是中档的,有别墅、有公寓、酒店式的;还有低档的直接跟农业结合,跟食品结合。此外,康养一定要和休闲度假结合起来,不是以前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一定要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丰富业态。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三个角度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第一,在服务意义上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公共文化体系与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如何融合,可以在公共文化场馆发挥旅游服务功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与智慧旅游的要素、公共文化志愿者发挥公共旅游服务等方面有效融合。第二,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搭新基建的快车,发展文旅新业态。文化和旅游如果能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关于双循环的问题。洪洞要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其文化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当然这个故事我们要讲好,有了这样的影响力,再借助于国家的大战略,完全可以面向国际市场。
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多省市旅游智库专家):
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应该进行适度的功能分区,作出新的解读和细化,让全域旅游与城市的规划做得更加协调。二是推进城和景的交融,要明确需要调控的城市片区,通过给这些片区注入文化的元素,让它有文气而不是很土气;要营造必要的缓冲地带或者说延续的地带,按照景城融合的思路去改造去提升,达到城在景里、景在城中的效果。三是注重共享公共空间建设,方便市民与游客交流,同时主客共享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四是打造无景之景,把游客感兴趣的资源开发为旅游的信物。五是加强市场监管。
记者 胡丽丽
图片:王培基 王兴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