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防汛“先手棋”打好减灾“主动仗”
——吉县防汛救灾工作纪实
县委书记崔绍民,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松强深入县城部分重点区域,督导检查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连夜转移群众
检修电力线路
抢修塌陷道路
清理道路淤泥
志愿者帮助果农铺设反光膜
抢收成熟的苹果
8月下旬以来吉县经历了5次连续强降雨过程,降雨量、历年同期雨量都为近40年来最大,面临的防汛和地质灾害压力前所未有。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吉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县一盘棋”思想,闻“汛”而动、坚守一线、众志成城,全力开展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前,全县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到位。
靠前指挥 周密部署
8月21日,全县防汛工作调度会要求,全县立即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8月30日,县委书记崔绍民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西关社区柏浪沟、淇北沟等地,实地查看“十户联防”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机制运行情况,要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临时搬迁避险安置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月3日,崔绍民主持召开了防汛工作安排部署会,传达省、市有关防汛工作文件精神,对全县防汛工作作进一步安排部署。
9月18日,崔绍民带领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祖师庙社区槐子沟和东关社区葛家沟等地,实地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避险情况,详细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等情况,并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崔绍民要求,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坚持短期应急和长效整治有机结合,从根源上杜绝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9月23日,崔绍民主持召开全县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在听取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和搬迁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后,第二天冒雨深入吉昌镇西关、桥南、学背后、东关社区等地,实地查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9月30日,崔绍民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地质灾害塌方避险、城市水毁道路抢修等工作进行了现场督导检查。
10月3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松强带领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深入吉昌镇西关社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检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0月4日,赵松强参加了国家防总工作组对吉县防汛工作的督导检查。
崔绍民、赵松强带领县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于10月6日深入吉昌镇侯家沟、淇北沟、沙朋咀、结子沟、小府高速口等地和部分国道区域,实地查看了部分危险区域塌方情况以及部分国道泥石流塌方情况,并动员危险区域群众立即搬迁避险。同时,与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现场会商,研究解决办法。
10月8日,吉县汛后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召开,对全县汛后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10月9日,崔绍民深入壶口镇社堤村,现场查看了部分果园苹果长势,就苹果采收及销售、水毁道路修复等工作进行督导调研。一天后,崔绍民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盘道原隧道路段、滨河路部分路段,实地查看道路水毁情况,现场协调解决水毁道路抢修恢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其他县领导也多次深入一线督导检查防汛救灾工作,现场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面对汛情,吉县坚持实行县领导、包联单位、自然资源局、乡镇、村干部、巡查员“六人”包联机制,迅速在县城区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开展以“广泛宣传发动、深入排查险情、积极动员搬迁、制止违法建设、督促工作落实”为主要内容的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并组织群众建立地质灾害“十户联防”体系。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进行拍照比对,开展技术分析,对城区25条沟巷进行全方位排查;县自然资源局成立了4个专家组,帮助各乡镇进行实地踏勘、研判分析,提供技术指导;各乡镇、村委安排专人对重点区域24小时蹲点驻守,严防撤离群众擅自返回。针对道路灾毁点和存在塌方滑坡可能性的危险桥涵、险急陡坡、涉水临崖路段,立即组织抢修和加固,不具备条件的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引导行人、车辆绕行。针对河流水库安全方面,对2座水库、52座骨干坝、21座小型淤地坝,178处地质灾害点、8处山洪易发区、25座漫水桥、312个高陡边坡等重点部位开展了全面巡查排查检查,设立预警标志850处,坚持做到河道、水库、淤地坝、山洪灾害监测站点相关责任人24小时在岗在位,遇有重大雨情一小时一报告。
吉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措施得力、行动果断,全力以赴投入当前各项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全力以赴 严防死守
行走在吉县的街头,学校传出朗朗读书声和课余间的喧闹声。在群众搬迁避险安置点,社区干部积极服务和耐心陪伴群众,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10月5日,一张社区干部身背老人在没膝的淤泥中紧急避险转移的照片,虽然只是张背影照片,开始在大家的朋友圈中刷屏,被传为美谈,他就是西关社区党支部书记窦俊峰。
10月13日,在吉昌镇西关社区结子沟,85岁的师德娃老人向记者回忆那天的情景时还有些惊恐,“我活了80多岁啦,都没经过这样的事,太害怕了,现在不能见那个地方(老人的家)。”据老人讲述,在社区动员搬迁后,因为恋家和侥幸心理,老人10月4日又只身返回了老屋。10月5日,眼看着雨水和着泥土在院子前方倾覆而来,老人被放眼望去满是泥流的情景吓坏了。当时出沟的道路和部分宅院已被厚达二尺的淤泥填满,因为担心有群众返回陷入险境而巡查到此的窦俊峰等人发现了老人,他二话不说背起老人紧急进行了转移。在结子沟察看现场时,记者问窦俊峰当时怕不怕,他说:“我们是基层工作者,是党员,这个时候不冲在前面谁冲?要时时刻刻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什么叫为群众办事?只有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安危和困难放在心里才能为群众办实事!”采访结束,送记者离开时,他很快转身返回到沟里。道路上的淤泥还需要继续清理,道路旁的下水道要进行疏通。一户群众的轿车陷在胡同的淤泥中,窦俊峰叫来了挖机,帮助群众把车辆转移出来。
在吉昌镇庙沟渠,地质灾害监测员白建国带领记者查看了一处成功避险的隐患点位,9月以来,他主动把自己巡查的范围扩大到柳卜湾,从一个监测片区增加到两个片区。“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可能,责任重于泰山,重大隐患时时查,易发隐患天天看。”这是近期他的工作常态。由于他的正确判断,一户群众被他劝离的第二天窑洞就发生了坍塌,成功避免了伤亡事故发生。“人与自然灾害狭路相逢,防御是最好的武器”,吉昌镇党委、政府全力构筑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吉昌堡垒”。面对多条道路中断,多处山体出现塌方现象,出动500余人24小时不间断进行排查劝离、抢险救灾,把抗灾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截至10月13日,吉昌镇共撤离1313户4044人。
守护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只是吉县各级各部门工作的一个缩影。8月以来,吉县各部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投身防汛救灾工作。
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在排查中发现,上东村骨干坝水量饱和,下游白河沟低洼处出现大量积水,通往上东村骨干坝坝体的道路也被山体塌方阻挡,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县水利局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制定除险方案,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迅速投入作业。截至10月13日,共排查出受损水利工程49处,加班加点冒雨抢修。
连续强降雨对电力设备造成了严重破坏,农村山区尤为严重。县920新城线路停电后,国网吉县供电公司组织工作人员抢修电缆设施,经排查发现,县920污水厂支线悬瓶放电,当即排除故障恢复正常供电。面对灾害,电力抢修人员第一时间到达故障停电现场,开展抢修。各供电所运维人员进行特巡,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恢复,全力保障居民用电。
全县多处路段出现塌陷、淤塞、树木折断等,给群众出行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县交通运输局和相关单位迅速启动道路防汛应急预案,对全县境内的农村公路、桥梁进行不间断巡查,及时清理落石、淤泥。截至目前,因强降雨引发的道路受损共计50余公里,17万余平方米,道路两侧塌方、落石、泥石流等小型地质灾害1100处,抢修排除450处,设置警示牌、警示标志850处,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在连续阴雨天气和目前进入苹果采摘季节的特殊时期中,吉县交警大队民、辅警全体上岗,节假日不休,每天战斗在全县排查整治道路塌方、山体滑坡及城区交通疏导工作中,共出动警力80名、警车15辆,排查路面沉陷、落石、坍塌等道路交通安全隐患76处,放置明显警示标志。在苹果收获季节,加大对农用车三轮车违法载人、面包车超员、不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众志成城 救灾减灾
强降雨对进入收获时节的苹果产业产生不利影响,吉县果业协会会长杨朝辉告诉记者:“影响主要是着色不良和果面水裂纹会大量增加,尤其是红富士着色依赖外界温差、湿度和光照。连续下雨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破坏苹果果面的品质,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苹果越接近成熟期,果皮的抗拉力程度越低,根据这段时间降雨量来看,土壤墒情急剧增加,果实吸收水分量增大,果肉细胞膨胀,势必会导致果面水裂纹严重。”针对不良气候条件,他建议一是关注气象预报,加强管理应对措施,思想上不能松劲。自然条件虽然人力不可改变,但人为的努力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二是抓紧采摘。对于摘袋较早的果园,如果着色达到商品果要求,雨后抓紧采摘,采摘越早,果实吸水膨大越少,果面水裂纹就越少。最好能根据成熟度、着色度分批采摘。三是继续采取措施增进着色。雨后气象条件仍对着色有利,对于着色还达不到要求的果园,加强摘叶、转果、铺设反光膜等工作,促进果实尽快着色。
10月13日,吉县果业中心组织的技术人员在吉县车城乡赵村指导果农开展生产自救、抢摘抢售工作。县果业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窦兴华现场指导果农“果子没有红的,尽量通风透光让果子红;有些反光膜上,因雨水把反光膜上面的铝粉冲掉了,这种反光膜得重新铺。再一个就是刮风的话,果子和果子间碰伤,果子和枝子碰伤,也会影响产量。”当前,县果业中心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果园实地查看,帮助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果农损失。
据介绍,车城乡东赵村共有3800亩果园,在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目前近一半的苹果已经抢摘完毕,并且被果商订购。在果农苏傲森的果园里,农户们正在利用降雨停歇的有利时机抓紧抢收,“这8亩果园,75毫米以上果子卖到2.4元,今年大约产1万来斤,能卖上2万元左右。”苏傲森说。针对着色慢的果园,赵村党支部书记、县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苏瑞说:“前期我们组织了抢收前的培训,引导果农铺设反光膜,现在正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对接终端市场,争取苹果红一批采一批销售一批,提高果农收益。”
据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9月22日以来,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6070公顷,主要是玉米、小杂粮和苹果水裂纹、红点、霉变。针对当前天气情况,吉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农民对苹果进行采摘。目前,已抢收玉米161.3公顷,采摘苹果4.5万吨。同时,吉县将对受灾苹果和玉米进行认真摸底,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予以赔付,对种粮大户进行统计核实,发放种粮补贴,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为切实做好救灾减灾、抢收抢种工作,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0月12日和13日,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别举行“勠力同心 共克时艰——防汛救灾爱心捐款”仪式,在县领导的带动下,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以及爱心企业,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捐款捐物。特别是灾情发生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优炫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伍度造设创意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黛莱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临汾商会等域外企业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捐赠款物,奉献爱心,共同以实际行动支援全县抗灾救灾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10月12日,吉县组织开展了以“救灾减灾 志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县2000余名志愿者纷纷投身减灾一线,吉州大地,目之所及,处处涌动的“志愿红”,成为减灾一线最暖的底色。
当日,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志愿者身份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认真细致地清理县城主街道、滨河路干道以及部分沟巷的排涝淤泥、残枝落叶,用实际行动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工作。活动中,崔绍民告诉记者:“这几次的强降雨,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按照省、市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部署,广大干部群众全体动员、全力以赴排查隐患、组织撤离。灾后我们立即召开了汛后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议,对汛后的恢复重建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安排部署。这几天我们干部群众都在围绕着恢复重建积极工作,这次强降雨虽然带来了损失,但是我们都很有信心。我们一定通过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的部署,坚决把‘1355’战略贯彻落实好,努力做好吉县事情,为临汾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作出吉县贡献。”
记者 郑红卫 郝海军
图片由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