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大宁县防汛抢险灾后重建纪实
10月2日至7日,我省多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宁县降水量达285.2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县。
面对这场防汛救灾攻坚战,大宁县委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县党员干部国庆假期坚守岗位,闻汛而动,奋战一线,有效应对,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及时撤离和妥善安置,全县无一人伤亡。
撤离转移:宁听骂声 不听哭声
曲峨镇是大宁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
10月12日,在曲峨镇甘棠村委会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59岁的贺芳莲抹着眼泪对记者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镇村干部,他们不仅救了我爸我妈,也救了我!”
甘棠村88岁老人张志娥瘫痪在床多年,其女儿贺芳莲住在娘家照料年迈的父母。10月4日上午,村党支部书记靳锁宁带领村干部排查隐患时,发现张志娥家窑洞渗水。任凭村干部苦口婆心劝说,老人死活不愿撤离。紧急关头,村干部只好用毛毯把张志娥老人强行抬出,转移到集中安置点。5日中午,张志娥家窑洞坍塌,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
曲峨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张晓红说,当地有老人80岁后不离家习俗,动员老年人撤离有很大阻力。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镇村干部宁听骂声不听哭声。9月30日将本村地质灾害隐患点5户8人撤离并安置在村日间照料中心,发放了新被褥,统一安排吃饭,没想到晚上他们都偷跑回家了。村干部又挨家挨户做通思想工作,这些村民撤离锁门后,村委会又加了一把锁。
9月30日,收到强降雨天气预警后,大宁县委决定国庆假期全县党员干部不放假,全面落实“关停撤避”措施,众志成城,严阵以待。该县迅速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防汛救灾领导组,启用原脱贫攻坚领导包联战时体系,7个县级专项防汛指挥部、5个乡镇防汛指挥部严格对照职责开展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深入一线坐镇指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分片分区网格管理,压实责任,全面开展“拉网式”“地毯式”隐患排查和人员撤离工作。
对曲峨镇来说,10月6日至8日是最难熬的3天,全镇路桥冲毁中断,断电断网,与外界失联,但各村防汛排查、撤离群众等工作一点也没耽误。从9月30日以来,镇村党员干部坚守岗位,24小时轮流值班,及时处置险情灾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慧颖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一,通信中断的那几天联系不到妈妈,就着急地询问奶奶,奶奶说你妈妈在乡镇上班。孩子哭着说:“你们别骗我,我要听到妈妈的声音。”直到8日晚9点多,母子俩才通了电话。
抢修排险:齐心协力 重建家园
针对隐患排查和雨情汛情、地质灾害情况,大宁县每天进行会商研判,持续扩大人员撤离范围。尤其是针对城区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组织县直部门300余人支援昕水镇,分片包联,应撤尽撤,全部实行“人盯人”,严禁群众私自返回家中,守好安全底线。
520国道大宁石城湾段,一大堆落石躺在路中间,最大的有几十吨,需要用专业机械破开后才能搬走。10月13日下午,大宁县交通运输局养护中心主任贺华带领工人在现场抢修应急便道。这次持续强降雨,让大宁县43条县乡道路受损,县交通运输局组织抢险人员,调动大型机械,加快道路修复,几天来累计调动应急抢险设备245台次,出动抢险人员3400人次,设立预警标志162处。目前,全县县乡村道路已基本具备通行条件。
太古镇电力设施受损严重,全镇停电区域达一半以上。10月5日天刚亮,曲峨供电所所长房建新带领工作人员赶赴徐家垛村抢修。由于山体滑坡严重,洪水淹没桥梁,道路受阻,他们在淤泥中步行了3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紧急架起临时照明线路。
在这次灾后重建中,国网大宁县供电公司迅速组织5支抢修队伍45人,大型机械4台参与抢修,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争取用最短时间恢复供电。大宁县网络通讯经过抢修,基本恢复正常;供水主网管道已完成抢修,并启动三个备用水井,恢复正常供水;启动应急燃气气源,正在自东向西逐个小区送气。
灾后重建需要科技支撑。大宁县聘请5名专家,分赴5个乡镇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时设立警示标志,下发隐患告知书。涉危人员全部撤离,并对撤离区域进行全面封闭,24小时专人值守,在未经自然资源部门安全鉴定前,严防群众返回。该县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受损农房修复等政策,加快灾后重建。
目前,大宁县30支防汛抢险队伍670人全部集结,随时待命;储备防汛物资435种2万余件(套),与5家企业签订了物资储备保障协议,全力保障应急救援需求;在全县涉险路段安排观察员值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生产自救:多措并举 防止返贫
10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宁轻工业园区居民避险集中安置点,这里是该县最大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已安置542人。安置点每天为受灾群众提供一日三餐及热水,安排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群众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饭吃、有医疗保障。
在轻工业园区培训楼教室里,大宁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正组织受灾群众进行家政服务培训,县妇联在举办纯手工刺绣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班有50名学员,邀请临汾绿之源家政服务公司老师授课,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鉴定颁发技能等级证,实现直接就业。100多名妇女正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习“拉线刺绣”技艺。经县妇联牵线,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工会出资20万元,在大宁县购买2000个“拉线刺绣”工艺车挂饰品,当场兑付劳动报酬,受灾群众在集中安置点边学习边赚钱。
大宁县通过投靠亲友、指定农户、村日间照料中心、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宿舍和集中安置点5种方式安置受灾群众。目前全县共设立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73个,安置1613户3834人。在设立集中安置点初期,救灾物资短缺,尧都区和襄汾县第一时间支援700张床和700套被褥,保证了受灾群众所需,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大宁县有序组织开展减灾救灾工作,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包联包干的原则,帮助农民做好秋粮抢收和晾晒工作。县有关部门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到田指导秋收,确保秋粮应收尽收。
这次防汛救灾中,大宁县深深体会到,只有平时工作做得扎实,关键时候才能发挥重大作用。县城建局提前20多天将县城17个下水涵洞清淤疏通8个,保障了县城泄洪。该县重新细化应急抢险救灾指挥体系,制定《抢险救灾指导手册》,指导干部群众科学处置险情灾情。
据悉,省发改委已把大宁列为灾后重建支持县。县委书记王晓斌说:“大宁县刚刚脱贫摘帽一年多,当前我们正全力开展生产自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好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记者离开大宁轻工业园区居民避险集中安置点时,100多名受灾群众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曾是贫困户的贺爱英说:“党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我们有信心战胜困难,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山西日报记者 李宏伟 张志刚 通讯员 李明珠
连日来,大宁县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扎实做好防汛抢险和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妥善安置搬迁撤离群众的生活,着力解决好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全力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防汛抢险救灾攻坚战。
王 政 摄
风雨无阻赴征程 携手并肩护民安
——大宁县三多乡抢险救灾工作侧记
连绵不断的暴雨导致大宁县三多乡东堡村周边出现大面积泥石流滑坡,道路中断,出行受阻,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东堡村工作队长姚利和队员们假期刚回到太原,听说大宁发生灾情,立即第一时间赶回村里,在道路受阻、停电无信号的情况下,坚持整整三天,积极组织党员、志愿群众组成抢险队伍,动用大型机械对泥石流滑坡严重区域进行及时疏通,并设立警示标识3块,对落石滑坡地带3处进行交通管制,对排查出危险的28户68人进行妥善安置并组织危险地段群众疏散撤离。目前,该村投入各类救援运输车辆20余台次、汽油5余吨,组织60余人清理路障,全力参与道路抢通、通讯网络保障和人员转移。在此期间,三名驻村工作队员一直带病坚守岗位,直到村里通电后才进城治疗一天,病情稍微好转又返回村里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使群众深受感动。
这只是三多乡党员干部冒雨抢险救灾的一个缩影。在汛情面前,乡党委、政府主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坚守一线指挥,组织群众转移安置,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三多乡共出现落石、坍塌、沉陷、泥石流85处,受灾人口4469人,暖棚损毁32座,拱棚损毁29座,粮食作物受灾1.4万亩,绝收7470亩,其他经济作物受灾3030亩,直接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对涉危路段全部封闭,并积极与交通部门联系,抓紧时间抢修。截至10日19时,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已恢复通行,落石、塌方路段已全部处理。共排查房屋建筑隐患102处。截至10月13日全乡共撤离100户221人,乡内撤离70户126人。目前由住建部门逐户核实确定危房改造对象11户,10座漫水桥配备两名值班人员24小时轮岗值守,目前还是处于封闭状态;水毁道路9公里,约1.3万平方米,现已修复2100平方米。乡党委、政府正在组织农民抢收,减少灾害损失,并与保险公司积极对接,申请理赔;利用光伏收益,村内临时增加地灾巡查员、房屋隐患排查员等公益性岗位,增加群众收入,生产自救工作有序进行。(侯耀强 房军平)
贺星龙:在防汛救灾一线 彰显共产党员担当
连日来的极端强降雨天气致使大宁县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党的十九大代表、太古镇乐堂村党支部副书记、乡村医生贺星龙,第一时间投入防汛救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灾情发生后,贺星龙比以前更忙了,除了要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诊疗服务外,还要配合村委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这次暴雨之后,我出诊的好多村子受了灾,有好多危房。我和乡镇干部、村干部就把他们转移到了避险集中安置点,安全转移了19人。”贺星龙说。
受灾的村民转移到安置点后,贺星龙和村干部立即对有遗漏的地方进行隐患排查,加固受灾房屋,抢修通村道路。
“晚上两点多的时候,我和村干部一户一户地排查,雨下得特别大,路面上的水也特别深。”贺星龙说,“我们赶紧把排水沟给处理好,不然我们村里的路就断了。”
经过几天的努力,村里的防汛救灾情况逐渐稳定,贺星龙又第一时间骑摩托赶到20多公里的县城救灾安置点,为受灾群众进行免费义诊。
了解到安置点有一部分老百姓感冒头疼,肠胃不舒服,需要医生,贺星龙给他们看病、测血压,免费发放他们需要的药品。
“咱作为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又是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遇到灾情的时候,咱要冲在前,干在前,在一线发挥好医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贺星龙说,“这次大宁灾情以来,政府还有各级党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来帮助村民,我相信这次灾情很快就会过去。”(王刚)
大宁县防汛抢险救灾走访见闻
生产自救 从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始
70岁的王月梅,坐在靠近大门的小会议桌前,眯着眼,飞针走线,全神贯注地绣着饰品上的虎头,桌子上摆着两个已完成刺绣工序的产品,只等工作人员来收货付钱。
10月13日下午,记者走进山西省大宁县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看见王月梅老人和100多名妇女聚在一个大会议室里做车挂刺绣饰品,相关工作人员现场收货点钱。
“在安置点住了3天,我已经靠做这个刺绣,挣了300多元。”王月梅说,自己是三多乡东南堡村脱贫户,真没想到政府考虑得这么周全,让受灾群众赶快挣点钱弥补损失。
这个设在大宁县小冯村工业园区里的安置点,安置了542名受灾群众。大宁县妇联主席冯娟说,最近,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工会出资20万元购买约2000个用当地“拉线刺绣”工艺做的车挂饰品,这个安置点的群众通过现场免费培训,按工序揽活,计件计酬,当场兑付。
有的做布坯,有的画画,有的装丝棉,有的缝边,有的绣花……一个具有完整生产流水线的刺绣产品车间就在这里建成了,一场独特的生产自救行动也从这里开始。
地处黄土高原的大宁县,这次受灾很严重,10月2日至7日,降水量超过280毫米,是山西省降水量最大的县。全县常住人口5万余人,有3.5万多人受灾。
“这次受了这么大的灾,本来挺愁的,现在有地方挣钱了,而且是现钱,心情也好了很多。”大宁县曲峨镇赤奴村受灾群众贺爱英也是脱贫户,原来和大女儿一起生活,但女儿的房子出现了险情,只得一起转移到受灾群众安置点。贺爱英做缝边工序,完成一个挣两元,女儿做绣花工序,完成一对挣30元。
从小就跟妈妈学会“拉线刺绣”的贺爱英,既是受灾群众,也是现场的培训老师。课上讲完,课后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学员实际操作。“我最理解她们,绝大多数学员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很不容易!”贺爱英说,“每当看到她们完成一道工序,拿到现钱,我心里都很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当前,尽快生产自救,减少损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大宁县委书记王晓斌说,各相关部门正千方百计地加速推进这项工作。
在这个安置点的另一个大房间里,50名受灾群众正在接受当地一家家政公司的岗前培训。
(柴海亮 解园)
日间照料中心里的重阳节
14日上午,经过了一晚淅淅沥沥的小雨,山西省大宁县曲娥镇道教村的天逐渐放晴。在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小广场,十几名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村民正扭着秧歌,台下的老年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鼓起掌来。
“没想到今年遭了灾,还能看上重阳节的演出。”64岁的村民李东林说。
10月2日至7日,大宁县降水量超过280毫米,是山西省降水量最大的县。依山而建的道教村受损严重,全村924人有近三分之一受灾,30余处房屋倒塌,多处道路地基下陷、路面坍塌。村党支部书记贺鑫说,灾情以来,及时撤离了52名村民,除了投亲靠友的外,还安置了一部分在日间照料中心,全村无一人伤亡。
历史悠久的道教村村训第一条就是“孝老敬亲”,写着村训的石碑就立在广场旁边。贺鑫告诉记者,重阳节可是村里每年的大事,“威风锣鼓、广场舞、大合唱……老人们看完表演聚餐一顿,再坐着拉拉家常,可红火了!”
受灾情影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在忙里忙外帮着灾后重建,道教村显得有些冷清。即便这样,村里还是延续了给老人们过节的传统。
秧歌表演结束后,老村委主任房梅生带着另外两名村民开始了乐曲演奏。“吱吱呀呀”的二胡和清脆的笛声响起,台下的老人们听得入神……
“多亏了村干部把我们一家从窑洞里撤出来,才能看上今天的演出。”村民房小春激动地说,10月1日,贺鑫和几名村干部冒雨把腿部骨折的自己从漏水的石窑里背出来,一路开车送到这个安置点,“每天管吃管住,还发了崭新的被褥和棉衣,什么心都不用操!”
“九月九,家家有”,道教村在重阳节的习俗是吃饺子。由于人力有限,今年村里决定给老人们蒸包子。
“不管是包子还是饺子,遭了这么大的灾,还有人惦记着我们,心里暖着嘞。”79岁的冯生风说。
广场的一角,村里的老会计房七恩正在给一名老人理发。这边热气腾腾的包子已经上桌,他还放不下手中的剃头推子,“你们先吃,我剃完再说!”
20分钟理一个发,年过六旬的房七恩已经忙了半晌。打2018年底起,他就开始免费给村里的老人理发,一年能理200多人次。
“老伴儿不在了,儿女们都在外地上班,平时就靠村里人照看着我,我也想给大伙儿出点力。”房七恩说。
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大家相互照应,邻里和睦。支村“两委”还经常给大家组织广场舞、唱歌等,村里一年到头总是热热闹闹的。
正午时分,阳光照在道教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小广场上,暖洋洋的,老人们吃饱喝足,三三两两坐在饭桌上聊天。
“希望今天的活动能帮助老人们增强生活信心。每年一次的重阳节活动,我们会一直办下去。”贺鑫说。 (柴海亮 解园)
“今天是我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山西省大宁县小冯村工业园区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内,一群小朋友围着蛋糕唱着生日快乐歌。站在最前面的“小寿星”叫单小倩,她穿着崭新的粉色小外套,许下了生日愿望。
13日是单小倩的6岁生日,虽然早就盼着这一天,但没想到陪她过生日的是一群新认识的小伙伴,让她很惊喜。
“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太高兴啦!”单小倩说。
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她说:“祝你生日快乐!我没有什么礼物,给你一个拥抱吧!”
10月2日至7日,大宁县降水量达到285.2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大的县,全县常住人口5万余人,有3.5万多人受灾。
10月10日,家住昕水镇的单小倩因为家里房子漏水,跟爷爷奶奶来到了这个受灾群众安置点。这个全县最大的安置点住着542名受灾群众,原本作为培训基地的教学楼已经被改造为宿舍、食堂和活动中心,大家在这里吃饭、休息、活动,共渡难关。
虽然来到这里没几天,单小倩就已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这里的阿姨对我们可好了,今天还给我们发了新衣服。”
天气已经开始转冷,很多受灾群众转移时没带够衣服。“我们想让孩子们在这儿都暖乎乎的,像住在家里一样。”大宁县妇联主席冯娟说,13日早上特意给20多个小朋友每人发了一身新衣服,得知今天是单小倩的生日,又给她订了生日蛋糕。
为了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当地政府在安置点办起了刺绣和家政培训班,单小倩的奶奶李建玲也参加了刺绣培训。
“没想到政府想得这么周到,连孩子的生日都给张罗了。”李建玲说。
单小倩偷偷地告诉记者,她的心愿是尽快回到自己的家里。
“我希望下次过生日也能和这些小朋友们一起,也能这么热闹。”单小倩说。 (柴海亮 解园)
稿件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