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临汾文化扶贫成效显著 四个贫困县拔穷根

2019-03-07 09:01: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扶贫先扶志,济困先树人。打赢扶贫攻坚战,首当其冲一定要重视扶贫过程中文化对人心的浸润和感召,通过文化扶贫,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改变陈旧观念,彻底拔除“穷根”。“文化扶贫”扶的是观念、扶的是精神、扶的是素质。文化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文化扶贫之于精准扶贫,在改造贫困文化、提高自身素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遏制返贫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我市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在隰县、蒲县、浮山县、古县4个贫困县纷纷落地,为4个贫困县486个行政村新建、改建和扩建村级文体活动场所,配备文化体育广电器材,更新新闻出版物,推进贫困地区数字文化平台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工作……

  精准扶贫,文化先行。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能不能脱贫,根本在个人。只有加快深入推进文化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在激发动力、提升活力、增强智力上下足“绣花”功夫,文化下乡由“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使文化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志向和愿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全市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四季果蔬飘香 助力乡村振兴

古县二十四节气文化旅游节之秋分喜庆丰收年

  大暑时节,走进古县南垣乡东池村,抬头处,山路蜿蜒、峰峦耸立;低头处,人群攘攘、青翘点点。采摘西瓜的人你来我往,村里文化广场上摆放的农产品也都销售一空。2018年7月22日,古县二十四节气乡村文化旅游之大暑南垣乡西瓜采摘节在这里举办,这项活动共带动贫困户增收236.25万元。

  深藏于霍山腹地的南垣乡,虽处于古县、安泽、浮山、洪洞四县交界处,地多、树多、荒山荒坡多,却因缺水、缺技术、缺资金、缺产业成为全县唯一的整体贫困乡,辖区26个行政村,24个村贫困。

  “咬”住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政府扶持带动贫困户靠山吃山,种满摇钱树,在这里成为现实。通过荒山治理、现代农业转型、修路挖井、易地搬迁,这个山梁上的贫困乡镇,实现了由吃水靠挑,种地靠天到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的完美蜕变。

  发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居民思想素质的提升,既保住了“名帽子”,又脱掉了“穷帽子”。

  东池村平均海拔1000余米,土壤腐殖质较深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种植的西瓜因皮薄、沙瓤、小籽、清甜可口而备受欢迎。

  “政府花钱让我们一家住上亮堂的新房子,去年村里办了两场文化旅游节,加上村里的瓜果、杂粮品质好供不应求,一年下来挣了个十多万。”2018年脱贫的于永杰高兴地说起了自己的新生活。

  生活一天天殷实起来,这位朴实农民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要搁在往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在一年前,于永杰一家四口还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草席房里。家里一土炕,外边一炉灶,吃水需要到2.5公里外的山里去挑,本来就因大面积烫疤不能干体力活,一天光挑生活用水就用去半天光景。15亩玉米地3000元入账,一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村里的第一书记可懂扶贫政策了,讲的感觉咱不干都对不起自己。”于永杰说,2018年他包了120亩地,跟踪式的培训课保证了产品的品质,种了15亩西瓜每亩政府给补贴800元,仅这一项就是1.2万元。

  现在南垣乡全乡共有核桃树4万亩,13.9万亩荒山荒坡全都种上了连翘,并划分给每个农户,国家栽树,百姓受益。山头绿了,钱包鼓了,东池村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典型代表,也成为古县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化扶贫”,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古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贫而异。打造“天下第一牡丹”品牌,开发石壁河流域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霍山伴森缘旅游景区的度假村和疗养中心建设,祖师顶康养基地、五马湾漂流基地。

  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壮大,也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古县核桃是国家地标农产品,全县核桃总株数达到780万株;连翘34.5万余亩,年产量达2000吨;油用牡丹2.6万亩,50多种绿色、有机农副产品,赤焰椒、玉米、高粱、蘑菇、红薯、茶叶等特种项目。

  二十四节气文化旅游是古县在脱贫攻坚时期专门提出的一项文化活动,依托古县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以乡里乡亲大联欢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找准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古县将文化扶贫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文化作为内在动力输入扶贫工作的各个领域,扎实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一个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融合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村落民宅、农事民俗、特色餐饮等元素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风生水起,拉长了旅游产业链条。当地特色农林牧副产品逐渐成为游客们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农民增收、农村脱贫的新路越走越宽。

  谷雨三朝观牡丹、立夏时节赏芍药、小满忆苦党家山、芒种祈福延庆观、夏至漂流五马湾、小暑康养祖师顶、大暑采摘西圪垛、立秋阜丰龙神庙、立秋福佑关帝庙、处暑寻古李子坪、白露时节品核桃、秋分喜庆丰收节、霜降登高赏红叶。从谷雨到霜降,从春种到秋收,13场乡里乡亲大联欢,13场文化节,记录了古县百姓一年来不息的奋斗,让钱袋子鼓了起来,幸福指数涨了上来,展现了古县农民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村晚”粉墨登场 激发脱贫热情

隰县阳头升乡下崖底村的农村春晚

  “我们峪里好风采,峪里处处梨花开。家家户户栽果树呀,脱贫路上大步迈。干起来,干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寒冬腊月,隰县寨子乡峪里村的文化广场,村民敲起鼓来唱村歌,丰收的喜悦挂脸庞,昂扬的劲头漾村庄。

  这是一个传奇的村庄,两垣之间沟底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全村每户都姓马。正是“峪里全村一家亲,家风带着好村风。”

  从前,这是一个与现代社会脱轨的贫困村,口袋干瘪,文化活动匮乏。村里没几个识字的,有的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村子。乡里举办活动,村里的干部总是说他们村的人干不了。经济上的贫困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自卑,精神上的自卑让贫困更加根深蒂固。

  一颗梨、一首歌让这个村庄,由此夜以继日,加速走上蝶变之路。2016年峪里村的包村干部李志卓写了《峪里村歌》,当时村民学唱歌还需要村里的文化管理员苏芳萍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而现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也随着歌声飘过村庄、越过田野,住进了每一个峪里人的心里,有文化滋养志气,全村上下奔小康的精气神不断高涨,建设好自己新家园的自信根深蒂固。现在的峪里村,人均收入上万,村里也有了自己的锣鼓队和秧歌队。

  让文化扶贫更精准,让农民文化生活不留白。近年来,隰县文化局把文化建设作为聚人心、扬正气、激斗志、拨穷根的根本措施来抓,持续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赴8个乡镇工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服务,全县9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管理员。通过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经过“送文化”“种文化”“长文化”“收文化”,使全县文化阵地都动起来、活起来。

  扶贫攻坚,文艺工作者绝不能缺席,而文艺创作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隰县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扶贫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开展扶贫题材群众文艺采风活动。原创作品《梦圆隰州》《懒汉脱贫》等一批提升正能量的脱贫攻坚作品上演。《夸夸十九大》《精准扶贫在隰县》《精准扶贫颂党恩》《精准扶贫下基层》等100余篇表演唱、歌曲、小品、三句半、戏曲,在给老百姓送去欢乐之余,也融入了具有创新性和导向性的内容,不仅让农村长出更多的精气神,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小品《扶贫情缘》以午城镇习礼村第一书记闫云海的事迹为原型,用方言小品的特殊表现方式,反映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以及村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情怀。

  文化供给唯有离人民越近,其生命力才能越旺盛。“梨乡文化走基层”活动,以小品、舞蹈、戏曲、快板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脱贫之路充满欢声笑语,用满载正能量的文化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如今“农家春晚”和“消夏晚会”在隰县逐渐流行,2018年全县共开展“农民春晚”23场,“消夏晚会”48场,通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实现群众文化从欣赏到参与到创作的不断升华,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获得尊严和喜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

  2018年阳头升乡下崖底村举办第二届“农民春晚”,20多个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囊括了快板、舞蹈、三句半、顺口溜等不同艺术种类。台上,一个个本土“民星”闪亮登场;台下,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

  随着“村晚”越办越红火,村民都愿意上台表演,圆自己的文化梦、春晚梦。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78岁的高梅花牵着儿媳李香爱同16位60岁以上的老人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随后登台的4位演员更是别出心裁,拿着秤盘、水壶、大小盆就说起了三句半。

  说起这个村的变化,要从2015年冬天的一场“梨乡文化走基层”进校园活动说起。“大家看完演出都说艺术团的舞蹈演员跳得好,也想学。”下崖底村的文化管理员高候翠说,2016年,村里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活动。而那一场活动就如一粒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有了文化局给配发的音响设备和定期的艺术指导,有了村民们的积极参与,2017年下崖底村第一书记刘二鹏组织举办了村里的第一场农村春晚。现在文艺演出成为村民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味剂,村里哪家有喜事,哪里就有村里文艺队的身影。文艺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化解了邻里矛盾,也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载体。

  传递价值取向 厚植道德土壤

蒲县山中村民用道德积分兑换日用品

  蒲县的“853”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补贴政策让山中乡山中村的贫困户刘元平尝到了甜头,有了奔头。“去年,种上了玉露香、中药材和小杂粮,光财政补贴就有上万元。”从躺下等、上门要的“懒汉”,到如今的“政策明白之星”村小组组长,刘元平迈出的一小步,折射出山中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步。

  在蒲县山中乡山中村有一家特殊的银行——“道德银行”,在这家银行里,村民存储的不是金钱,而是美德。银行对思想进步、学用技能、增收致富、户容整洁、孝老爱亲、热心公益、政策明白、团结互助、文体活跃、扶助感恩等好人好事进行逐一登记,评选树立“十星农户”先进典型。让懂政策的人受奖励、让有德者有所得、让能致富的人享荣誉。存下美德,恒久生利,一个积分等价人民币1元,可以在“同心圆梦超市”的爱心货架上兑换油盐酱醋、洗漱用品、手套面粉等生活必须用品。道德银行的设立使山中村取得了管理有序、民风淳朴、和谐文明的良好效果,2018年山中村荣获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称号。

  精神上的“软贫困”比物质上的“硬贫困”更加顽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蒲县一些贫困群众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群众甚至不扫“自家门前雪”。长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精神的困顿,不仅影响蒲县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而且抱着“等靠要”思想的人即便一时脱贫,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要改变农村的面貌,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重头,通过良法善策将村民的素质提升上去,破除陈规陋习,补齐群众“精神贫困”短板。蒲县借鉴外省“道德银行”运行模式,首先在山中乡进行试点,将精神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制定评分细则,建立了物分兑换制度。并在全县9个乡镇全面推广,真正将物质扶贫治本同精神扶贫治根有机结合,为持续塑造崇尚向善、见贤思齐、向上向好的乡风文明不断注入活力。

  2018年7月28日,蒲县首家农村“道德银行”和“荣誉超市”在山中乡山中村落成。“户容整洁之星”郝月芬用积分换了两袋卫生纸,在全村人羡慕、赞许的目光下,挺直了腰板,昂首挺胸地走回家。这是去年7月山中村“道德银行”建设实施以来,首次为“储户”兑现奖品。山中村第一书记曹晓峰说:“刚开始,群众认为我们就是走形式,存在走走看,等一等的态度,但是看到郝月芬真的换到了东西,群众知道我们是来真的,也都积极参与进来了。”

  每个人心中理应有本道德的账,道德银行改变了懒、带动了勤,促进了和,推动了美。在山中村,有两兄弟,十多年轮流伺候瘫痪多年的老父亲,尽心尽力。在一次干部走访时,父亲正好在二儿子家,走访干部看到老二的媳妇给老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回到支部后,在三支队伍和村“两委”班子共同提议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把老二媳妇评为孝老爱亲星,并奖励了50积分,老二媳妇拿着换来的毛巾、卫生纸高高兴兴地回到村里。这一消息传开后,老大就找到曹晓峰,解释他也孝顺他父亲,并且认为这种做法很好,有利于引导每个人都孝顺老人。村庄就这么点大,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道德银行对于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形成文明淳朴的民风、建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秉承“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的宗旨,积极发挥“爱心阵地”作用,“三支队伍”日常走访入户时,对照“十星农户”评定标准,发放相应的积分,并运用“道德银行”存折进行储蓄。获得10分以上的农户就有资格参与村级“星级农户”的评选,评选成为“星级农户”之后就可额外奖励50积分,并颁发荣誉证书,获全“十星农户”和乡级“星级农户”的额外还有奖励积分。在走访中搞评比,在评比中抓提升,真正达到评选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乡的目的。吸纳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在服务群众中获得劳动报酬和尊严,进一步推动“道德银行”落地生根。

  因病致贫的牟正奇,一开始脱贫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随着村里“道德银行”春风细雨般的耳濡目染,他一改往日的“等靠要”做派,积极学政策、虚心学技术、勤快跑田地,最终在村里政策明白大赛中一举摘得头名,随后又成为山中乡唯一一位“政策明白之星”。牟正奇满心欢喜地说:“感谢道德银行给了我重新振作的精气神。这次换完米面油还有600多积分,下次我想换个豆浆机。”

  道德是无价的,“道德银行”存的不仅是积分,是一种记录,一种见证高尚人格的痕迹。农户王保法说:“小学没得过奖状,长大后没获过奖,这是人生第一次获得奖牌。”得奖后,他更是把奖牌挂到了自己的大门外边。截至2019年1月30日,全县累计评选出“星级农户”54户,发放16800余积分,兑换13600分,实物兑换1000件,真正实现了人人可参与、人人可评星、人人可受益。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要求道德也必须“小康”,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步,人与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共进。蒲县的“道德银行”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文化上墙入心 扶贫扶志扶智

浮山文化墙一角

  “文化扶贫留住精神上的故乡”。两百年前浮山县佐村韵学大师贾存仁改编《训蒙文》修订的《弟子规正字略》成为浮山奉献给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一朵奇葩。光阴荏苒,岁月不居。两百年后,浮山县又以另一种方式,让弟子规文化在浮山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并长出志气的枝干。

  在佐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弟子规”“村规民约”文化墙随处可见,“弟子规”讲堂月月开讲,德孝文化深植于民心。文化的引领,乡风的熏陶,让贫困群众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

  文化上墙,文明入心。近年来,浮山在全县各主要路段、各行政村醒目位置制作或张贴脱贫攻坚相关标语500余条,绘制文化墙、影壁墙等约15万平方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新风、弟子规等富有教育引导意义、充满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为百姓营造出移风易俗、与邻为善、守望相助以及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共识、提振信心。

  这些文化墙散落于浮山乡村的各个街巷,灵动活泼、形象逼真,可谓“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美丽的图画和精致的文字融合了浮山乡村的民俗,描绘出浮山乡村的历史。异彩纷呈又不失典雅脱俗的围墙赋予了浮山乡村独特的气质,展现出浮山乡村文明的新风貌,更使得文化可触可感,沁人心脾。

  记者手记:2018年,我市隰县、蒲县、浮山县、古县4个贫困县顺利通过退出贫困摘帽评估。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记者连日走访调查发现,四个脱贫县无一例外立足县域县情实际,聚焦发力文化扶贫领域,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大放异彩各显其能,勾勒出文化扶贫拔除穷根的鲜明路径。一言以蔽之,文化扶贫不仅让当地群众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致富本领,同时经济项目的操盘力、法律政策的理解力和市场经济适应力都有显著提升,进而从更深层次激发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