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庙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临汾新闻网讯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黄河,从世界屋脊出发,自雪山清泉汇集而来,跨越5464公里,九曲蜿蜒,奔流入海,不舍昼夜。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在黄河怀抱的土地上开疆拓土,古中国从此诞生;抗日战争中,黄河边的抗日英雄们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贡献毕生。黄河之魂深深地镶嵌在黄河造就的华夏文明之中,5000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治理黄河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黄河之魂在山西,护佑之任在吾辈。
黄河流经我市永和、大宁、吉县、乡宁4县,多年来,我市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逐步改善黄河沿线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永和乾坤湾
永和: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不过乾坤湾
芝河,绕永和县城一圈后流入黄河,是永和境内黄河最大的支流,显然,对黄河支流的治理对于黄河治理尤为重要。如何将芝河治理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护黄河,永和县早就做出了规划。
“芝河源头综合治理工作从2010年开始,历时6年,把坡地变成梯田,新增耕地6.73万亩,在沟道里建起大中型淤地坝57座,形成沟塘地5000亩,在荒坡上栽植水保林5.5万亩。”永和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刘海林告诉记者,随着每年持续不断的育林,因为水土流失而进入黄河的泥沙也少了许多,“成效显著,通过项目的治理,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防止了水土流失,年可减少入黄泥沙88.3万吨,坡改梯田也使老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如今,站在乾坤湾观景台远眺,曾经的荒山坡上覆盖着满目的绿色植被。
黄河蜿蜒,龙行乾坤。黄河从雪域高原一路奔腾而来,唯独对永和偏爱有加。流经永和境内的母亲河一改咆哮前行、穿峡裂岸的雄壮,展现出温婉多情、宁静包容、大气和谐的妆容。
黄河流经永和,由北向南绵延68公里,张弛有道收放自如,迂回辗转周而复始,依次形成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7个优美的“S”型大湾;7个优雅的折转盘桓,被定格为龙的图腾,共同构成黄河上最神奇壮美、最富有内涵的景区——乾坤湾。乾坤湾保存有黄河各个时期最好的地质特征,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
若要“刨根”深究黄河的起源、黄河蛇曲地貌的形成、黄土高原地质地貌、黄河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等内容,你可以走进位于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仙人湾景区的黄河蛇曲地质博物馆。
建筑面积为1743平方米的黄河蛇曲地质博物馆是研究黄河蛇曲地貌发育、分布、演化及与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关系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黄土塬、梁、峁和黄土沟谷并存,黄土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黄土地层和中生代基岩接触关系清楚,是研究第四纪以来黄土地貌形成演化的重要科学实验室和普及地质岩性、河流地貌、黄土地貌知识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永和县依托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着力打造“百里乾坤湾旅游经济区”,将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既强化生态治理又兼顾循环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配套工程与服务功能建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大宁二郎山景区
大宁:山川焕新颜 水土得重生
黄河流经大宁,一直流传着黄河仙子造福当地百姓的美丽传说。如今,这一传说已经变成了现实。
大宁境内黄河河槽下切较深,两岸石基裸露较高,河床多为沉积砂,流砂石资源丰富,开采难度小,开采成本低,利润非常丰厚。从2012年起,随着建筑市场的繁荣发展,市场对砂石需求加大,受经济利益驱动,非法开采屡禁不止,河砂无序开采危及河堤生态和航道安全,并引发各种利益纠纷,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成为大宁县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一大问题。
近两年来,大宁县把治理黄河非法采砂作为净化行业土壤、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坚决做到非法采砂一律停止、非法采砂企业一律取缔、采砂证照一律严格审批,清除船只机具、清除动力设施、清除砂石堆料、清除废渣废料、平整河床的“三个一律”“四清一平”举措。在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规范采砂秩序的同时创新思维、赋权于民,把购买式造林和深化农村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引深到黄河采砂中,由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组建大宁县股份经济联合总社,统一开发采砂项目,实现了经营主体的创新和转变。
通过坚持整治与规范统筹、开发与保护并重、富民和强村同步,将所有非法采砂户全部查封关停,由联合社统一开发经营,进一步推动了县域内河道采砂走上依法、科学、有序的轨道,使无序、非法采砂得到了有效遏制,河流生态初步恢复,河道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进一步保障了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大宁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不仅如此,作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大宁县先行先试,创新实施了购买式造林改革,探索总结出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工作,探寻出了盘活资源、赋权于民的攻坚深度贫困新方法,实现了在生态建设的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目标。
吉县壶口瀑布
吉县:泥水变清波 景美人幸福
“今年夏天降水量大,降水集中,清水河里的水还没高出河道,这是咱吉县生态环境变好的直观结果呀!”对记者发出感慨的是吉县水利局副局长刘学旺,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水利工作者。
在刘学旺的记忆里,能与今年降水量“匹敌”的一次强降水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清水河河水都漫上了街道,全都是泥水,不少低处的房屋遭了灾。”清水河在吉县境内呈东南—西北走向,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刘学旺告诉记者:“如今,水从山上下来就被坡上的鱼鳞坑、水平沟、淤地坝拦截并很快被树草吸收,清水河不再发水灾,也没有大量泥水流进黄河,这都是坡地造林的功劳。”
黄河流经吉县58公里,近年来,吉县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坝系工程项目、坝滩联治工程项目、沟坝地治理项目、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及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等一大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治理规模、治理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监督力度、投资力度、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治理任务大跨步、工程质量大提高、治理效益大发挥,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增强的可喜成果。
截至到2019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治理面积93280.34公顷:新修基本农田15588.15公顷;水保造林58460.36公顷;其中经济林9676.46公顷;种草3.4公顷;封山育林19228.43公顷;建大中型淤地坝79座(其中骨干坝56座,中型坝23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6.44%,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吉县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就坚持高标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结合实际把水保工程的实施同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吉县主导产业力争实施一处、见效一处,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特别是结合沟道治理工程,在上游打坝,下游进行坝滩地整治,沟道两侧进行造林布设植物措施。目前,在全县已经建成了一大批这样高标准的小流域如遥科沟、马家河沟、白子沟、柏坡底沟等。这些小流域的建设,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脱贫致富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滔滔黄河敛水成束,倾泻而下,在吉县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美景,壶口瀑布也被誉为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兼顾保护职能,是景区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壶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宏源文旅公司承担着壶口景区的运营工作,该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赵峰告诉记者,“在对景区景观塑造方面,我们力求以最小、最少的建设干预,保护好景区的地质地貌。”
在垃圾处理中,景区坚持高标准理念,正在探索建立科学的垃圾污水管理体系,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科学填埋,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达标排放。
在运营服务中,壶口景区正逐步规模引入电动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此外,还通过推行无烟景区、推广可降解包装、鼓励游客自带垃圾离开景区等方式降低污染,为游客营造一个整洁优质的游览环境。
乡宁云丘山景区
乡宁:荒山披绿装 百姓笑开颜
金秋九月,乡宁县西交口乡大咀村村民王安加种植的10多亩翅果油树收获在望,“我家的坡地经过治理变成了平地,流转给琪尔康公司后种植了翅果油树,现在一年收入有两万多元钱,比我们种庄稼强多了。”
王安加家原来的沟梁坡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土地分散、灌溉条件差,一家人从年头忙到年尾也挣不了多少钱。近年来,乡宁县通过实施大咀沟坝地治理项目,不仅让当地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为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乡宁县水利局水保站站长张鹏刚告诉记者:“在大咀沟流域,我们治理沟坝地230亩,机修梯田950亩,荒山荒坡栽植水保经济林翅果油树5800亩。我们的治理模式是依靠水保大户,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行方式,既让企业受益、农民增收,也使得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一举多得。”
在推进水土保持治理中,乡宁县把治理项目同培养水保治理大户相结合,以种植翅果树、苹果、葡萄、核桃等乡宁特色的经济树种为主,用经济效益来引导和调动企业、大户投资水保治理的积极性,培养出了琪尔康、戎子等63家水保治理大户。
“我们在4.6万亩荒山荒坡荒沟上投资6.35亿元种植翅果树,年产288吨翅果干果,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带动周边老百姓6800余人增收,‘绿水青山’真的成了大家的‘金山银山’。”山西琪尔康翅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翅果油树基地负责人任玉泽表示,“作为乡宁的水保大户,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这一方山水,让我们的家乡美、百姓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
从户包治理小流域到拍卖“四荒”,再到大户投入治理,注重发挥社会投资力量,完成808.4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带动全县36个贫困村脱贫致富,乡宁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特色治理路子。
在乡宁县境,同样闪耀着一张熠熠生辉的旅游名片,它就是位于黄河与汾河夹角处的云丘山景区。
云丘山古曰“昆仑”,俗称“北顶”,素有“河汾第一名胜”之美誉,是乡宁县唯一一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景区拥有世界罕见超大自然冰洞群,是华夏乡土文化的地理标志,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
自2003年云丘山风景区保护开发以来,已发展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扶贫、养生、养老为一体的综合型景区,成为乡宁乃至山西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承办好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活动,今年,云丘山风景名胜区完成了胡村至安汾云丘山旅游公路绿化,打通戎子酒庄至峰岭景区通道,开发峰岭、高天山等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了旅游环境,提升了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一朵浪花是一个故事,撒向平阳古老的土地,奔流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黄河岸边的华夏儿女披荆斩棘、辛勤劳作,造就了高亢激越、悲欢离合的黄土情愫。
一朵浪花是一个脚印,串联起世代平阳儿女守护表里山河的坚实步履,踏出一条用绿水青山构筑乡愁图景的广阔道路。
黄河水,流着、流着……
护佑情,淌着、淌着……
记者 乔卫东 李卫红 荀丹薇
摄影 闫锐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