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时,35度的高温烘烤着大地,让人感觉到了盛夏般的酷热。破旧的农家院里,横七竖八堆放着柴火、石块及杂物,院南边开垦出来的一小块菜地里,韭菜、大葱、西红柿、豆角等都在拼命迎着太阳生长,给这个暮气沉沉的小院带来了些许生机和活力。
小院的女主人拄着拐棍、佝偻着腰,不时地朝院门口张望。不大一会儿,一位中年妇女匆匆赶来,问候一声,便直奔简易伙房,生火、和面、洗菜,忙乎着张罗午饭。几乎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会赶来给老人做饭,履行自己的帮扶责任。
来人叫张齐英,尧都区吴村镇徐村人,与这家女主人是亲戚,住一个胡同。74岁的女主人叫王爱珍,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与患肺心病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原来,在吴村镇政府的积极组织下,张齐英与王爱珍结成了“一对一”生活帮扶对子,主要负责老人的一日三餐及清洗衣服、晾晒被褥、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照料。根据张齐英与镇政府签订的协议,如果照料的好,每月月底都可以领到帮扶补助。
说起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吴村镇党委书记汤晓燕感受颇深。她说:“前些年,我们在下乡访贫问寒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智、残、孤、老’人员生活无法自理,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即便是给他们送去钱、面和油等生活必需品,他们也无法自己做成熟饭。开始镇上想过要把这些人集中供养,但因各方面条件所限,最终未能实现。面对生活在最底层的这些‘智、残、孤、老’人员,我们积极想办法、筹资金,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生存问题,使他们能每天吃上三顿热乎饭。因此,就有了这样的‘一对一’帮扶工程。借助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镇上又把救助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通过不懈努力,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5月底,又到了领取补助的时间了。一天中午,包村干部赶在午饭时间来到王爱珍家,探望老人并查看帮扶情况。进院后,包村干部拉住老人的手,问今天早上几点吃的饭,吃的啥,合不合胃口。老人虽然耳朵有点背,但她认识来的人,从口型上大致能判断出问的是啥,不住地抹眼泪:“管得好着哩!好的多哩!啥吃的也给做哩!”据村干部介绍,这户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了,前些年,老头去世了,房子也塌了,看她们可怜的,村里便出面协调给找了这个旧地方住,已经住了12年了。在这次全镇开展的“智、残、孤、老”“一对一”生活帮扶中,被列为了帮扶对象。
随后,镇上的包村干部拿出“一对一”工程帮扶资金发放表,让王爱珍老人填写对帮扶人的评价,获得“满意”评价、经过村干部、镇领导的逐级审核签字后,张齐英才可以领取800元钱补助。
其实,这户帮扶对象只是该镇实施的“智、残、孤、老”“一对一”生活帮扶活动的一种类型,即生活帮扶,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这类群体,主要就是在近亲属和邻居当中,确定一人负责帮扶对象的一日三餐和日常生活照料,照料得好可以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另一类帮扶属于政策性救助,主要是对生活特别困难,且患有较重大疾病的“智、残、孤、老”人员,在符合救助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政策帮助他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大病医疗救助、比如危房改造、比如生活救济等。
74岁的洪堡村村民杜清堂就是第二类帮扶人群。他祖籍河南安阳,未婚,在本地无亲戚,现在与65岁的患有轻微精神病的何玉华搭班子一起生活。他因患前列腺做了手术,每两个月需更换导尿管,一次需要200元费用。吴村镇党委书记汤晓燕作为杜清堂的帮扶联系人,每月都会看望几次,并送去部分医药费用,嘱咐其按时去医院换管子,可别给耽误了。每当提起这事,杜清堂总是会感动的落泪。
55岁的孙曲村村民也属于第二类帮扶人群。他未婚一人生活,原来居住在已经倒塌一半的危房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现在,由政府确定的帮扶人段随平,已经帮助他建起了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的新房,7月份就可以入住了。
社会帮扶是第三类帮扶类型,主要是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由学生、学校的年轻教师、大学生“村官”、卫生院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团队提供居家服务。同时为困难群体进行募捐,募捐的资金实行专人专项管理,定期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5月31日,在儿童节和端午节前,由镇团委组织的志愿者,又到了这些特殊人群的家里,这次随同前去的还有吴村卫生院的大夫。孩子们有的在帮助打扫院子,有的在浇灌菜苗。而大夫们则在量血压、听心跳。看到场景的其他村民曾纷纷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吴村镇镇长张贵荣说:“我们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既要体现‘一对一’的帮扶,也要体现‘一人一策’,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全方位关爱弱势群体,让他们在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得到愉悦,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为解决帮扶资金不足的问题,前不久,吴村镇党委、政府还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镇上的人大代表、镇机关各站所负责人、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老师等都踊跃捐款,所得资金专项管理,定期公开,主要用于困难群体的生活费用。
汤晓燕告诉记者:“其实,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我们只能尽我们所能,以实际行动唤起社会大众的良知和爱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关爱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穷人,不要再让他们感到孤单无助,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本报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