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克梁)在襄汾县新城镇近郊的柴寺村,一家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的普通农户家,出了两个大学生。儿子柴甲旭,2001年参加高考,以数学满分、总分613分荣获全县理科应届生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考上上海理工大学。女儿柴乙群,200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洛阳师范学院。如今兄妹两人都已参加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为啥能先后飞出两只“金凤凰”呢?其父母柴保元和李藕香二十多年的执著追求和做法,值得深思与探究。
——定好人生目标。柴保元的大姐在北京工作,受姐姐对其两个孩子设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严格管教的启发,在儿子12岁生日时,他们没有在家里大张旗鼓地设宴操办,而是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北京,参观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天文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根据两个孩子的状况,分别提出了争取考上清华或北大或其他国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这成为了两个孩子努力攀登人生目标的不竭动力。
——养成良好习惯。柴保元夫妇知道,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好习惯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好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因此,他们两人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使之每天都能按时起床上学,从不迟到早退。课堂上总是专心细致听讲,课后勤学好问,独立完成作业。周末休息,总是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预习新课,之后再去玩耍。每次放寒暑假后,两个孩子便会自觉地订出各自的假期学习计划与每天的时间安排。如果长辈们在家里聊天,他们便会一声不吭地到平房上面去写作业、背诵……平时,两个孩子都亲眼目睹并深知父母亲供养他们上学的艰辛,因而都很节俭,从来没有与其他同学比过吃用,没有向父母要过新衣服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障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两人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从严要求管教。柴保元夫妇对两个孩子的要求和管教近于苛刻。平时,不许迟睡迟起,不许迟到早退,周末可以过个睡懒觉的瘾,但作业不完不能玩耍,尤其不许进网吧打游戏机。为了不让孩子分心影响学习,他们家的电视机大概是村里买得最晚的。后来有了电视机,便提出明确要求严加控制。
——沟通各科老师。两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柴保元夫妇始终坚持与其所在学校各任课老师联系、沟通,几乎每周都去一两次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主动配合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如果有时地里农活实在忙得去不了学校,也要打个电话沟通一下,促使两个孩子的学习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重视学习方法。除了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协同步调外,柴保元还特地请在县教育局工作的一位亲戚长辈史在齐(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给两个孩子传授学习方法,修改和讲评作文等,对两个孩子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作用。
——矢志不渝坚持。十多年前,一个以种地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孩子上高中、上大学,谈何容易?其经济上的困窘与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无论多难多艰辛,都丝毫没有动摇过柴保元夫妇供养培育两个孩子上学、成才的坚定信念。他们家的责任田里,很少种植粮食作物,而是栽种了收入较大、但却需要付出数倍于他人艰辛的蔬菜和苹果树。李藕香几乎每天都要抽空去离家一里远的纺织厂门口摆地摊卖菜,风雨无阻。柴保元也要常常抽空外出打短工,给洗煤厂当卸煤工,给造纸厂当锅炉工,给建筑队当小工等。为了多省出一些学杂费,他们可以数年过春节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至于那些花钱较多的摩托、冰箱、空调等大件,对他们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两个孩子上大学期间,他们先后申请助学贷款两万多元,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3年后才得以还清。
柴保元夫妇矢志不渝、咬紧牙关、千方百计供两个子女上学,成才、成功的精神与做法,受到广大乡邻的交口称誉。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