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闫海斌)走进吉县乡村,映入眼帘的处处都是片片苹果园。近年来,该县苹果已走出黄土地,走向大江南北,飞向东南亚、西欧、俄罗斯等国家。今年4月12日,就连阿根廷华人超市,也前来该县协商购销苹果有关事宜。目前,该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苹果总产量已达16万吨,产值达4亿元以上。苹果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
用该县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盖房子靠的是苹果,购家业靠的是苹果,男娃娶媳妇靠的是苹果,买摩托、买汽车靠的是苹果”。还有人说得更直接:“苹果树上结媳妇,苹果树上结房子,苹果树上结汽车。”还有一句顺口溜流传最广:“家有六亩园,收入十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
为进一步了解苹果发展真实面目,日前,笔者前往该县发展苹果比较早的中垛乡南坪村了解到:该村在发展苹果产业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年终,村里都要召开表彰会,表彰苹果生产、销售中的能人。该村村民牛敖森,是从外乡把户口迁移到南坪村的,因为没有地,他舅舅给了他5亩。牛敖森把5亩地全栽上了苹果,因为来得不易,他特别珍惜,把苹果树当成心肝宝贝,整天泡在苹果地里,近几年5亩地每年收入都能达到七八万元,年年都受到村委表彰,现在他又承包了10亩地,用苹果的收入,盖了两套房子,给两个孩子娶了媳妇。村里每年就以这些典型现身说法,交流经验,现在南坪村户户都有苹果园,家家都有摇钱树,已成为典型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为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快速转型,今年该县围绕建设临汾西山百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全省苹果产业名牌基地、全国出口苹果品牌基地的目标,由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由产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转型发展思路,紧抓“一县一业”发展机遇,围绕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由县财政斥资千万余元用于苹果产业,扩规模、提品质、促营销、深加工,重点支持建设吉县果蔬系列产品技术开发项目和山西顶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苹果深加工项目,全力加快推进苹果产业快速转型。
抓苹果生产 促农民增收
抓苹果生产 促民生改善
该县具有闻名遐迩的全国第一大黄色瀑布——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而享誉全国。在科技兴农上,除传统的果实套袋、贴字技术之外,还重点推广精品苹果生产技术、八改十配套、生物覆盖、节水灌溉、果园保墒、安装杀虫灯、修建集雨井、铺设反光膜等先进技术,提高苹果品质。
该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2011年,全县实施了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规程,扩大了功能保健苹果、有机苹果、会展苹果发展规模。创建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新增苹果储藏库容量2万吨,储藏能力达到了8万吨。在近几年抓转型提品质的艰辛历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苹果产业达到了“5”个80℅:84.8℅的耕地栽植了苹果,82.3℅行政村成为“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该县苹果,先后获得15项质量认证和22项金奖,并完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叫响了吉县苹果的品牌。
抓苹果生产 促苹果转型
该县着力创建有机苹果、绿色苹果示范果园和出口苹果基地,在苹果冰雹多发区,大力推广“防雹网”,提升抵御雹灾的能力。同时,扩大“畜——沼——果”生态模式果园规模,继续开发富锌、富硒、富钙、SOD功能保健苹果,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果品展评会,提高苹果知名度。
该县苹果已被评为“中华名果”、“中国果品著名品牌”、山西特色农产品“十大品牌”、第七届中国国际(成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之美誉。
在苹果销售上,该县致力发挥苹果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实行以奖代补,鼓励营销企业兴建大型苹果交易市场;开设大城市苹果直销窗口,对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主动寻求出口高端市场,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该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裕了全县农民,而且带动了餐饮、运输、信息、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苹果产业发展走向了转型之路,富裕了全县农民,形成了“八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