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镇的农民合唱团

2013-01-04 08:58:29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建会)晚上七八点钟,村里的文化广场华灯初上,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唱红歌、打腰鼓,跳广场舞……

这样的情景,在赵康镇的每个村子,几乎天天上演。

农民是需要文化的,快乐是可以培养的。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组织,两年来全镇诞生40多支农民合唱团,农民的夜生活多姿多彩。

农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地处襄汾县西南的赵康镇,近年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比较单调,村民们一到晚上就无所事事。

如何让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如何让健康文化占领农村阵地?2009年8月,赵康镇以南柴村为试点,组建全镇第一支农民合唱团。该村支部村委筹资为合唱团购置了音响、服装和道具等,并从中小学校请来音乐舞蹈老师,与合唱团员结成对子。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村民们心里头开始慢慢活泛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合唱团。短短两个月,赵康镇第一支农民合唱团的成员就达到106人。南柴村新建文体活动广场成了村民们的快乐大本营,许多村民在这里高声唱出了生平第一支歌、跳起了生平第一支舞。

一支合唱团就是一粒酵母

“南柴村的人能唱,我们凭啥不能唱!”许多村庄的“文艺骨干”开始自发地组建合唱团,有的还凑钱置办起行头,大有一较高下的劲头。不到两年时间,赵康镇农民合唱团遍地开花,近万名农民参与其中。唱红歌、扭秧歌、打腰鼓……每个合唱团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南柴村党支部书记刘新生、村委主任杨宝锁说,以前送科技下乡,村里要补贴五块钱,农民们才会来。而如今,合唱团像磁石一样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村里的社会治安变好了,支部村委开展工作也顺手多了。

实践证明:农民合唱团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载体、是农村文化机制创新的一种体现。

最近,全镇各村用多种形式鼓励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农民。赵康镇各个农民合唱团都在档次和品位上下工夫,他们已经在2012年5月份镇政府成立“赵康镇三晋文化研究会”之时大显身手。现在,赵康镇各个农民合唱团又铆上了劲,都在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合唱团,准备在2013年襄汾县举办“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节”时,亮剑出鞘,神通再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赵康镇就是以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激发了农村的文化活力,打造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亮点。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