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贾得乡的“聚宝盆”

2013-05-17 09:01:07 来源:

近日,记者在贾得乡贾得村村支书安国旺的带领下参观了贾得乡大棚蔬菜示范基地。阳光下,道路两旁一排排大棚闪烁着金光,运送蔬菜的车辆来来往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一家大棚,村民李师傅正在埋头将新摘的黄瓜整齐地码放到纸箱中,蒙上塑料布。“今天摘了3箱、200多斤,一会儿就有车过来拉。”说着,他拿出几根黄瓜,抹了抹上面的小刺,递给大家。“来,尝一尝!我们种的黄瓜不打农药,施的是有机肥,吃起来味道比较甜。”像李师傅这样的种植户,贾得乡还有100多户,一个大棚每年收入三四万元,大棚菜已经成了农民致富的好渠道,成了贾得乡里的“聚宝盆”。

党员干部一定要做表率

贾得乡地处城郊结合部,这些年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土地发挥不了潜能,种粮收益不佳,身为乡党委书记的裴海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9年5月,乡镇领导带领100多名村民,驱车前往山东寿光参加那里的蔬菜博览会,之后又去曲沃、襄汾等县参观学习,让村民了解大棚蔬菜生产管理和种植效益,增长见识,树立信心。

考察时,村民们很兴奋,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憧憬。可是,一到了落实,大部分人就犹豫了,资金怎么办?技术怎么办?销路好不好?看到村民们裹足不前,不敢尝试前景不明的大棚蔬菜种植。裴海峰立即召开动员会,“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时候,党员干部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敢于替群众担风险、担责任。”会上,有29位党员干部当即表示愿意先行试验。

一个月后,乡政府出面替每个种植户担保贷款5万元,并为每家补助1万元修建整齐漂亮的彩钢瓦房,便于农民管理和休息。又过了半个月,花5万元从山东寿光聘请的技术专家已经出现在田间地头。短短半年时间,乡党委、乡政府一鼓作气,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完成了打井、筑渠、修路、架线等工作。

资金落实了,技术员请来了,水、电、路、渠到位了,就连气象服务信息也及时出现在了村民的手机上了……优惠的政策、贴心的服务让群众没有了后顾之忧。2010年大棚蔬菜种植户又增加了30户,2012年达到120户。当地村民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农民想致富,干部要指路。

误一时就会误一季

种植大棚菜不同于以往的大田菜,覆膜、施肥、授粉以及温度湿度的把控都讲究科学技术。为了防止新增菜农技术不熟导致失败而挫伤群众发展大棚蔬菜的积极性,也为了规范大棚种植、保护菜农利益,乡里专门组织人统一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物资,村干部以及技术人员经常深入一线指导种植。“我们亲自去外地采购,价格低,质量也放心,误一时就是误一季。”安国旺说。

2009年腊月,一场大雪使许多地方的蔬菜大棚遭受重创。可是,贾得乡的大棚没有一个被压塌。安国旺回忆说:“下大雪的当天夜晚,乡镇领导和村干部迅速打电话、发短信通知各种植户,全力组织村民应对恶劣天气,村民之间也是相互帮助,一耙一耙把大棚上积雪清理掉。尽管大雪影响了收成,但是只要大棚在,大家的信心就在。”

正是乡镇村干部们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村民,村民们才敢放开手脚去干。一位村民感慨地说:“啥都现成了,我们就剩下出力了,再干不好就对不起领导了。”

28℃,幸福的温度

掀开厚厚的帘子,猫着腰钻进去,泥土的芳香顿时扑面而来,翠绿的叶子,金黄的花朵,煞是喜人。这是贾得乡贾得村4号蔬菜大棚,种植西葫芦,主人任志勇正在小心翼翼给花授粉。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些瓜已经长了一寸长了,再过个把月就能摘一部分,鲜嫩、口感好,批发价也能卖三四块。”眼神中透着期待。他给记者介绍了如何控制温度、湿度、防治病虫害,对待大棚菜他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最高不能超过30度,最低不能低于18度,28度比较合适,这就是‘幸福’的温度。”

贾得乡离城很近,多年来,村民都是骑自行车、电动车进城务工,收入也不错。4年前,任志勇还是骑自行车,车上挂着一把铁锹,背上一个工具包,干些滚涂料、刷油漆、搬沙、贴瓷砖的零活儿。如今,他更愿意选择种植大棚蔬菜。“年轻人进城务工比较受欢迎,我年龄大了,别人也相不中咱了,风吹日晒的,还受人话。种大棚菜,政府帮忙贷款,每年收入三四万,给自己干,自由自在,浑身是劲。我们老两口干脆把家也安置到了大棚边上,电视也搬来了,累了就躺在床上看看电视。每天劳动,身子骨也锻炼好了,感觉挺美、挺幸福的。”

一片片土地孕育着农民的致富愿望,一个个大棚承载着农民的幸福生活。相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贾得乡的“聚宝盆”会聚集越来越多的财富,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记者 陈华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