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蒜薹收获时节。5月13日上午,记者在号称“三晋大蒜第一乡”的曲沃县北董乡看到,田间地头都是蒜农忙碌的身影,他们忙着抽薹、扎捆、装车,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蒜农们高兴地说:“抽了蒜薹,过个20来天就能收获大蒜了,蒜薹、蒜头都能卖个好价钱!”
北董乡是纯农业大乡,辖34个行政村,有3.9万人,耕地6.5万亩。全乡境内分布浍河、天河、沸泉等5座水库,天河、浍河、黑河3条河流,农田自流灌溉网络纵横交错,阡陌相通,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乡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独特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蒜生产。目前,全乡大蒜种植面积达3万亩,主要分布在南下郇、北下郇、南林交、北林交、景明等17个村子。2012年,全乡大蒜亩均收入1万元,年产值达3亿元。
南下郇村是全乡最早开始大蒜种植的村子,可以追溯到“农业学大寨”时期。如今,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大蒜,发“蒜”财。“前些年,由于村民种大蒜都是单打独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经历过种了亏本、拔了赔钱的歉年,也赶上过‘蒜你狠’一样的丰年。”南下郇村党支部书记秦文俊介绍:“如今,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发展大蒜的积极性更高啦!去年,每公斤大蒜卖到了5.6元,按亩产大蒜2000公斤算,亩收入超万元。”
3年前,村民秦国浩和村干部牵头成立了绿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有一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社员共同入股160余万元新建了库存达50万公斤的4个冷藏库,主要用于储藏当地产的蒜薹、大蒜等农产品,调剂市场余缺,保证社员收益。“咱这边种的大蒜分两季蒜薹和蒜头。现在正是蒜薹的采收时节,蒜薹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2元,按亩产蒜薹400公斤计算,每亩地能收入1280元。加上后期大蒜的收入,保守地估算,今年一亩大蒜也能收入七八千元。”秦国浩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土地闲置,收获大蒜后的地块紧接着就要复播秋玉米,这一项又能为蒜农增加收入1000余元。三项合计,农民亩收入超万元不成问题啊!”
成立于2011年的曲沃县龙汾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南林交龙王池莲菜种植、改良大蒜、长青大蒜、汾阴莲菜种植、春香大棚种植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而成。去年,入社蒜农亩均收入1万元,比普通农户增收950元,增幅10%。
北董乡大蒜产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该乡多年来坚持不懈抓大蒜、推进“一村一品”的思路以及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大蒜产业发展过程中,该乡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先后引进了宋城大蒜、富硒大蒜、苍山大蒜、青龙白蒜、山东脱毒大蒜等7个优良品种,乡政府补贴蒜农蒜种资金20万元。二是强化科技支撑,采用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施肥等。北董大蒜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注册了“沸泉牌”商标。2012年,“沸泉牌”大蒜在我省农产品交流会上荣获“山西名牌农产品”称号。三是注重社会化服务。目前,全乡已组建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在相邻省市建立了25个大蒜销售网点。建设规范东明德、李野、景明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西闫、景明两个大蒜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大蒜附加值,力促北董大蒜增值,广大蒜农增收。目前,北董大蒜远销陕西、内蒙、河北、广东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据了解,到“十二五”末,北董乡大蒜种植面积将达4万亩,产值超6亿元。本报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