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青春献基层

2013-05-17 09:09:34 来源:

2009年10月,怀揣着一种特殊的农村情结,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没多久的陈海泉义无反顾地选择当一名大学生村官——襄汾县汾城镇南高一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因为,出身农村的陈海泉深谙农民兄弟的种种辛苦,一直以来,他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农村的贫困现状,让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挥洒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

一到村里,陈海泉就开始对南高一村村情民情进行调研。在调查走访中,村民们普遍反映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粮食种植才能彻底摆脱靠天吃饭?源于水井零星、水源偏少,村里的浇地一直处于瘫痪状态,致使南高一有5000亩耕地,却只有水浇地1200余亩,剩余3800亩为旱地,粮食种植长期以来全凭靠天吃饭。“只有改变这样的情况,村民才能放心地种,农民才能富裕起来。”陈海泉暗暗下定新打一口深水井的决心。

打水井毕竟是个技术活,投资大风险也大,而村里祖祖辈辈流传的“南高一就是不毛之地,根本不可能出水”的论调更是令许多投资人知难而退。本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劲,陈海泉花半个月时间完成了包括街巷、住房和耕地等在内村内平面图,并请水利局等有关部门予以技术支持,帮助测量水井方位,办理打水井的相关手续。投资人资金不足,他积极跑贷款20余万元,自己出资10万元,经过多方努力后,工程终于开工,并在3个月后打出一眼深521米的水井,水源很好。村民们难抑兴奋:“村官就是能人,还是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当时正好赶上一事一议工程,我便向村两委提出了埋浇地管道工程。”陈海泉告诉记者。这一提议赢得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支持,大家在筹资筹劳上彰显出空前热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浇地管道工程11550米,覆盖村南旱地面积3300余亩,粮食亩产量翻了一倍多,农民增收400余万元。

南高一村苗木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村民均为分散经营,苗木种植多属盲目跟随,造成种植风险较大且无市场无销路。陈海泉就多次向村两委提议牵头成立苗木合作社,进而带动苗木产业发展。2012年,在他的精心筹备下,襄汾县汾城镇庆功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截至今年3月,社员共集资106万元种植江花槐1万苗、塔柏6000苗、柳树6600苗、杨树3000苗等,为农民调产增收奠定基础,合作社现有苗木60亩。目前,合作社采取“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即以合作社为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信息灵通和致富能人资金、技术优势,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销售、贮藏等服务,实行统一采购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运输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方式,实现了农民社员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土地集约经营的号召,陈海泉还打算以合作社为平台,对农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逐步形成家庭农场。

曾几何时,仿古青铜器一直都是南高一村的“王牌”产业,村里现在仍有30%的家户从事这一行业。然而,由于现在仿古青铜器产品附加值低,只能以批发走量获取微利;熟悉工艺流程的工人越来越少,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家庭式作坊制约着产业规模真正做大做强。诸多不利因素使然,南高一村仿古青铜器产业已经走到了事关生死存亡的交叉路口,形势严峻。针对这一情况,陈海泉便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工艺流程及市场销售情况。由于仿古青铜器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核心技术由祖辈流传,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他觉得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他便开始为非遗申请事宜而奔波忙碌,又是递材料、又是交照片……2012年,南高一青铜器成功申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的驰名效应顿时让南高一的人气大幅提升。随即,陈海泉又组织作坊代表去河南大型铜器加工厂参观,回来后实行流水线作业。青铜器制作共分几十道工序,由各户负责其中一项。这样以来,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杀青、一家购买一家的半成品,层层递进直至成品出厂销售。一条循环高效的产业链条应运而生,在减少恶性竞争、提升专业技能、减少劳动付出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收入。一有时间,陈海泉就利用网络把青铜器进行非遗品牌推广,一步步挖掘拓展青铜器的市场销路,荷包渐鼓的村民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是和最朴实的人民群众打交道。只是为他们办理一份医保、缴纳一份养老统筹或开具一份证明,群众都会感激不尽,永远忘不了你的好。基层工作小中见大,一个小小的成就,一句简单的道谢,都是我们全情投入的印证。既然选择了,就要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洒下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足迹,铸就自己的人生。”陈海泉信誓旦旦。本报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