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热土

2014-08-08 08:31:57 来源:

盛夏,正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沿着翼城县古北线向浇底乡一路走去,绕过座座村庄,掠过小溪,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弯曲的山路向上延伸,通向各个行政村。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憨厚的笑容,无不流露出喜悦之情。这些笑容,得益于浇底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犹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经济林富了穷山沟

“这四面山坡上的都是核桃树,眼看又是一个丰收年。”指着山路四周郁郁葱葱的山梁,浇底乡党委副书记刘志强说。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浇底乡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线,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民富民措施多了,帮扶村发展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干群感情也更加深厚了。目前,全乡共栽植核桃1.15万亩,苹果5500亩,人均2.4亩,每亩可为农民增收万元左右。经济林业成为增收的主导产业。

曾经的浇底乡土地零散瘠薄,农民增收困难,是全县唯一的贫困乡镇,2011年被列入市级贫困乡镇之一。

“选定一个好品种,兴起一个大产业。”浇底乡党委书记李学东深有感慨地说,思路决定出路,产业关系穷富,对贫困山区来说更是如此。

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林发展战略,通过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操作,加快经济林建设。乡里下派包村干部和技术指导员,做到从规划种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负责,确保种植质量和管理质量。同时聘请林果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乡党委积极协调水利、电业、交通等部门,实施经济林灌溉、有机化肥发放、田间道路拓宽等惠民工程,加大对水、电、路等核桃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

青城村是浇底乡经济林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曾是抗日时期县政府所在地。多年来全村老百姓仅靠种地来维持生计。在乡里大力支持下,青城村村委会主任李杰带头联系村里的几个农民共同筹资2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1亩土地,开始核桃经济林种植,带动全村发展核桃经济林1800余亩,成为全乡“核桃专业村”。

目前,浇底乡共有金古垛、青城、石村3个千亩核桃园区,西村、翟庄两个千亩苹果园区,建设了6个林果专业村。核桃经济林成为全乡老百姓的“摇钱树”。

与此同时,苹果经济林如火如荼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11月份,在全县优质苹果展销会上,浇底苹果喜获金奖、银奖,得到了全县人民的好评和认可。

筑牢干群“连心路”

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崭新的路灯整齐地矗立在宽阔平坦的街道两旁,每走到一个岔路口,规范的标志牌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村中央的健身广场内村民们正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享受着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穿梭在浇底乡,人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经济蓬勃发展、人与社会和谐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革命老区。

曾经山道弯弯,浇底乡的路在山里盘亘,车在路上颠簸,人在车里旋转,到了下雨的时候更是“壮观”,“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真实写照。对此,浇底乡党委、政府与交通部门积极协调,建立了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配合完成了12公里古北线公路改造工程,圆了全乡人民多年的梦想。

以前由于地质条件恶劣,浇底乡东片4个村子隔山相望。乡党委、政府通过两年的奋战,东片的青城、金古垛、史村、沟北村的东循环全部打通,彻底解决了困扰祖祖辈辈出行难的问题,积极推进田间道路拓宽工程。交通状况的改善,反过来又极大推进了全乡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

浇底乡以扶持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丰富娱乐设施为抓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山乡变了新模样。

革命老区换新颜

浇底乡党委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帮扶”活动,夯实农村发展的基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使这座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三年时间里,市纪委把定点帮扶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使翟庄这个贫困山村的村民有了长期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翟庄,正朝着建设全市一流、全县示范的“林果专业村、山区精品村、文明和谐村”方向迈进。

多年来,翼城县四套班子领导、农口各部门、定点帮扶单位、有关企业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到浇底乡各村调研走访,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并予以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帮扶。

一位乡镇干部深有感触地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和农民面对面,解决农民最急最忧最怨的事,把百姓的喜怒哀乐当成自己的事,使百姓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真真正正暖了老百姓的心。”

活动中,浇底乡要求村级干部开展“一事一诺”活动,让村干部向群众作出履职承诺,把村干部履职行为交由村民去监督,使村干部更加明确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西村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村干部的履职情况,将其置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保证村干部工作的积极开展。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通过市、县、乡真情实意的帮扶,村级干部的认真履职,全乡各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与此同时,浇底乡党委、政府支部的根基实了,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极大改观,党员和群众的手牵得更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了。

                                                                                           通讯员 李成健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