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洪洞县“林下经济”独树一帜,叫响全省,5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洪洞县城西南的龙马乡万亩林下经济基地——新庄村一探究竟,果然名不虚传。
走进新庄村,满眼是望不到边的杨树林。行走在一排排高大杨树下,随处可见成群的七彩山鸡、珍珠鸡正在争食、嬉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是林下养鸡的第一批实践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新庄村村民王林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场地宽阔、新鲜空气,非常适合搞养殖。我家养了2000只珍珠鸡,每只珍珠鸡45天拔一次毛,每年共拔8次,这2000只鸡,除过饲料等投入以外,一年下来就有10万块钱的收入。一旁的老伴儿王新爱接过话茬说:“我们这里的大片树林,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虫子、草等天然食物,自然散养的鸡群自由觅食虫、草、玉米粒、不喂饲料,鸡鸭的粪便也肥了土地,有利于杨树的成材。现在正是产蛋的旺季,每天的产蛋量达到上千颗,这一颗颗鸡蛋也成了我们致富的‘金蛋’。”新庄村全村共有200户、800口人、1600亩耕地,是一个纯农业村。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村干部想方设法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他们根据当地植树较多、多年来土地资源没有破坏的地理优势,引导群众发展经济林1300亩。
该村党支部书记、龙鑫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辛卯领着记者沿着杨树林间道路前行,清风拂面,满耳是鸡鸣鸭叫。冯辛卯介绍,这些杨树林都是十几年前种下的。在此之前,这里都是农民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2004年前后,杨树价格高、市场好,一些农民改种杨树,并慢慢摸索在林下种植各类食用菌。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林下经济形成了经济、生态、观光、效益相统一,树、鸡、草、蛋相配套的主体绿色生态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农村、农业上的实践。2011年4月,冯辛卯邀请中国农大教授来该村实地考察适宜发展项目,在专家的策划运筹后,冯辛卯把发展的目光瞄准了林下经济,科学饲养土鸡、种蘑菇、种药材、种饲草,确立了林下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冯辛卯首开野山鸡大面积野外散养的先例,同时饲养了一批绿壳蛋鸡、白乌鸡、传统散养的土山鸡、白火鸡等,他引进七彩山鸡回来以后,发现七彩山鸡鸡蛋市场价格特别高,在林下放养的七彩山鸡蛋一颗能卖到1.5元。他现在有七彩山鸡3万余只,光卖鸡蛋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冯辛卯积极组织村民们成立了龙鑫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从林下经济中尝到甜头,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珍珠鸡的毛一斤能卖160多块钱,45天就可以卖一次,养到3个月就可以开始拔毛了。合作社并通过中国农大教授现场技术指导,解决了“山鸡拔毛不飞”的这一科技难题,使村民在林下经济增收方面吃了定心丸。
冯辛卯给记者算了一笔农民增收账:林下每亩可饲养50只七彩山鸡,其中母鸡40只、公鸡10只。每只母鸡年纯收入35元―40元,每只公鸡每年可纯收入20元―25元,每亩每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加上木材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光这两项每亩就能纯收入3500元以上。目前,新庄村已经初步建成养殖基地1000余亩,场地100个,贯通循环圈8公里,引进了七彩野山鸡、珍珠鸡、绿壳蛋鸡、白乌鸡和美国火鸡等品种3万余只,其中珍珠鸡鸡毛已出口到俄罗斯,村民在农业转产中每户年收入均达两万元以上,“林下经济”除了给合作社成员带来经济效益之外,合作社负责免费常年对林地浇水、施肥、管护,给126户家庭劳力提供外出务工的机会,深受村民欢迎,为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谈及以后的发展,冯辛卯非常自信地说:“新庄村林下经济基地,属洪洞历山农业观光区,每年有大批游客来此天然氧吧观光,踏青、娱乐、考察等,我们将依托优势资源,依靠信息和科技转产,林下养殖覆盖全村1300亩杨树林,打造华北最大的山鸡养殖基地,计划发展产、孵、售一条龙,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再带动农家乐、农业旅游观光等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提升林下经济的产品附加值,引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