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囊中羞涩、家境拮据的灰色记忆曾长期占据浮山县寨圪塔乡石口村村民的脑海中,久久难以拭去——该村常住人口仅342人,是该乡的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占比高达40%……5年前,源于一个年轻人的到来,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契机被重新拾回。
现如今,石口村的平菇设施大棚已经发展到13座,成为全村一道靓丽风景;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共生产平菇逾7万公斤,毛收入逼近60万元……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苗艳平。自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她于2008年10月被聘为浮山县寨圪塔乡石口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在2011年在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5年来,苗艳平带领群众边学边干,一路风尘一路歌,用创新驱动,在石口村食用菌种植业大发展的课题上书写了精彩的新篇章。
2008年年底,在对村情和民情有了初步了解后,苗艳平积极探索适应该村经济发展的致富路。石口村为传统的农业种植村,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收完玉米废弃的玉米芯堆积如山,给石口村造成了很大的环境压力。苗艳平上网查询后获悉,种植平菇所需原料就是玉米芯、秸秆等。同时种植平菇不仅投资少,市场风险小,而且技术简单易学。于是她便萌生了种植平菇的念头。
明确了目标,找准了方向。苗艳平经过实地考察及了解市场后,便开始每天走村串户,说服村民们发展食用菌。走访中苗艳平了解到,多年前寨圪塔乡有过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遭遇失败的惨痛教训,这几乎让村民“谈菇色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带头创业,用实际成果说服村民。”抱着这样的决心,结合远程网上学习的知识,以及屡向蘑菇种植户虚心请教实地学习的第一手经验,2009年3月,苗艳平开始尝试发展平菇。拿着跟父母借的4万元钱,选址、整地、建菇棚、买原料、租设备……就这样,建成了第一个240平方米的菇棚。当时村民都不看好:“10年前我们就实验过了,那东西挣钱不容易,纯粹是城里的姑娘不懂行瞎折腾。”面对各种议论,苗艳平没有多做解释,也无暇考虑太多,每天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一边到大棚观察蘑菇菌丝的长势,一边通过上网、看书学习种植技术。
刚开始种植时需要时常请教口子村的菇农,苗艳平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菇棚帮菇农义务干活。菇农终为苗艳平的诚意打动,将种植经验悉心传授。
由于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刚搭起的第一座大棚第二天就在狂风肆虐下宣告夭折;消毒时间的人为缩短导致霉菌感染严重,所幸措施补救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不过自始至终苗艳平从未打过退堂鼓,她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先行先试的路上倘若不懂得坚持,那注定不会成功。
历经千辛万苦后,蘑菇终于长了出来,可新问题又来了,浮山县的市场需求终归有限,而且蘑菇这个东西又讲究一个字“鲜”,自己又没冷库,一时又陷入“卖不出”的困境。苗艳平只身来到临汾尧丰市场,和该处批发蘑菇的老板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敲定了供货协议——价格每公斤在7—9元之间,不管产多产少全部送到尧丰市场。苗艳平这时才松了口气。
在享受着创业的丰收与喜悦的同时,苗艳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上。帮助他们建大棚,并担负村民从备料、种植、销售全程中技术、管理、销路等指导工作。一有时间,她就帮种植户解疑释惑,开拓销路。
2012年,石口村种植大棚发展到13座,连相邻的山交村也建了两座大棚,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平菇生产出来了,苗艳平又凭借自己的人脉与经验,主动多方联系市场。几经努力,终和县城十多家菜铺商家签订销售协议,同时与尧丰市场建立代销关系。大家生产的平菇,多送县城,县城销不了的则统一组织进尧丰市场。产品有了销路,生产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截至2012年10月,石口村共生产平菇7万公斤,总收入达到56万余元。看到自己生产的平菇一袋袋走向市场,走上餐桌,变成花花绿绿的“票票”,平菇种植户一个个喜笑颜开。“目前我们正积极办理平菇种植合作社手续,让种植户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市场共享,达到互利共赢的最佳效果,让平菇种植打造成石口村的一大支柱产业。”苗艳平告诉记者。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