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臣和他的苹果合作社

2013-05-24 08:55:11 来源:

在农业方面,节气农谚可以说是农事耕作的指南,对于以苹果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吉县果农来说,“小满苹果早疏果,免得日后舍不得”这样的指南自然是不可掉以轻心的。5月20日,小满前夕,在吉昌镇山阳村成片的果园里,朱殿臣正忙着疏果。

43岁的朱殿臣是吉县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眼前这成片的果树地,是他和社员们的。在地头的树荫下,他聊起了自己办的这个苹果专业合作社。

“201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只有13户社员,现在已经辐射上千户了。社员有本村的,也有周边几个村的。”朱殿臣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因为收购价格比果商出得高,所以果农们都愿意把苹果卖给合作社。这就是社员迅速增加的原因。”创办合作社的经历故事,在朱殿臣操着浓重吉县口音的讲述中慢慢展开。

2000年,朱殿臣决定开始种植苹果。令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成为他今后事业的一个转折点。6年后,树上丰收的苹果渐渐鼓了他的腰包。尝到了种植苹果的甜头后,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由最初的9亩扩大到20亩。

时隔3年的金秋十月,在看着同村果农及自家的一筐筐苹果在地头即被果商收走、变成一沓沓现金时,一个念头在朱殿臣的脑子里闪过——将苹果储存起来,避开高峰期反季节销售。

如何储存?如何销售?这些问题在朱殿臣的脑子里盘旋了将近半年。2010年3月,在参观了陕西洛川一家苹果合作社后,他发现以合作社这样的形式来种植、经营,才是长期发展的方向。

说干就干。在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后,2010年7月,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成立初期的13户社员,全部为山阳村的苹果管理能手,在修剪、疏果、套袋等精心管理下,当年的苹果收益就超过了其他果农。不仅如此,当年合作社还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区”。

看到能有如此好的收益,不少本村及周边村子的果农也纷纷加入合作社。社员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合作社渐渐形成了“三化六统一”的运作模式。所谓“三化”,即企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六统一”则是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果树修剪、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购置果袋、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让苹果的产量增加;苹果产量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就跟着多了。去年,合作社又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区’。”朱殿臣站起身,说:“走,带你去看看合作社。”徒步从果园到合作社仅需8分钟路程。一路上,朱殿臣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上说,要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这让我更有信心做好这个合作社。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忙有机苹果基地的事。”朱殿臣说的是该合作社今年的大目标—— —打造2.9万亩有机苹果基地。为了这个大目标,他可谓不惜成本:出资4万元聘请来陕西洛川一名有35年经验的苹果管理员,长年住村指导技术,打造100亩示范园;使用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菌肥,逐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苹果产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有机苹果发展项目,做好有机苹果基地的申报认证;投资400万元,建设一座贮藏量为500吨的苹果冷藏库,实现季产年销……“原来只有一间房子,现在扩大到23间办公室了。”朱殿臣一一介绍完各办公室后,又指着占据了多半个院子的一袋袋肥料说,“土壤的有机肥力,对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这些就是菌肥,主要作用就是改良土壤,发展有机苹果是争取市场有利地位的关键。等到有机苹果基地申报认证下来,我们的合作社就能有更大的发展了!”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