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创新营林护林模式

2013-07-19 08:42:54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彦章)近年来,吉县把生态建设作为基础产业来抓,组织开展了封山禁牧、专业造林、林权确认等具体行动,林木栽植、培育和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与其他产业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格局。全县有林地面积达1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土壤侵蚀模数由8000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4400吨/年/平方公里,年输沙量由1873万吨减少到1244万吨,形成了以吕梁山林区屯里林场、吉县红旗林场等国家、集体、个人产权明晰的营林主体。

制定科学方案,做到行动同步。该县坚持“自育自造、针阔交替、低本重效、广用保护”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天保”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划方案付诸实施。按照林保规划,该县将对所有的荒山进行植造,灌木林地、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实现荒山造林全覆盖、森林管护无盲点。

健全造林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在“天保”造林工程的实施中,吉县创新一系列严格工程管理办法,确保工程建有成效。在造林工程中,该县采用严格的工程管理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四制”管理制度,同时,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规范工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工程质量。该县还按照市场机制,鼓励成立专业的造林企业或合作社,目前全县保持常年从事工程造林的专业队伍10余支、800余人,季节性造林专业队30余支。

创新管护模式,构建立体网络。“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吉县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调研的情况下,探索出适合本县管护特点的3种管护模式,形成了从上到下,纵横贯通的立体网络。一是集中管护。天保办公室下设3个管护片区,3个管护片区分管4个天保管护站,4个天保管护站管理137名护林员,从片区到护林员明确管护界限和责任,形成零漏洞网格化管理。二是设施管护。在天保区内设置机械围栏5000米,先后投资240余万元建立11个标准化管护站点,为管护人员统一配备了服装、手机、对讲机、摩托车。全县设有管头山、挂甲山、孟家山、富家山4个重点防护区域视频监控点、1个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中心,采用科技手段全天候监测。每一个管护人员及护林员配备GPS,通过电脑就可以检测到每个人员的巡护路线。三是自主管护。村集体管护与大户承包管护相结合,每个乡镇、每个村委都有自己的护林员和防火队伍。县林业局根据公益林补偿管护资金,与村集体、林地承包大户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明确责任。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