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海拔高、温差大、日照足、空气清新等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吉县一直都以“苹果之乡”的美誉享誉全国。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苹果树生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然而果农素质差,科学管理水平低,效益不甚理想,远低于预期。
2009年2月,吉县超正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天明在县科协的指导下,创建了吉县苹果营销协会。3年多来,该协会以推广适用技术为纽带,按照“团结引导果农普及管理技术,提高果农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助推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协会打造成带领果农科技致富和开展科普工作为目标,广泛吸纳会员、积极服务果农,示范推广科学技术、辐射带动果业发展,为全县及周边地区的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和果农增收致富做出了贡献。
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协调果农、果商、物资供应关系,为果农、果商办实事,有效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在苹果收获销售季节,针对苹果经纪人串通果商压级、压价损害果农利益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主动为果农(会员)通报市场价格信息,维护果农(会员)切身利益,一方面及时召开经纪人、果农、果商、物资供应会议,要求各方面从长远考虑、以诚信为本。针对果商出门难的问题,协会建起果商之家13个,为果商提供食宿行一条龙服务。
同时,协会还及时向政府反映果商、果农的要求和建议,代表果农参加政府召开的各种苹果营销会议,献计献策,先后向县政府提交有关苹果销售的好建议30多条。
针对果农在生产存在粗放型、数量型管理模式,协会通过专家技术服务,典型示范,引导果农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使90%以上的果园推广应用了新技术,使果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有效提高了苹果市场竞争力和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能力。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使全县苹果商品率由45%提高到75%以上,每年可为果农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主打开发的富硒、富锌、SOD功能保健苹果3000亩获得市场认可,2011年被山西省评为十佳优质农产品,参加了中国农博会。
协会带领果农向高效农业发展。目前,在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90%以上会员的果园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后,每亩果园可节省5公斤肥料,增产30公斤苹果,总体每亩可增收100多元,全协会可增收20余万元。大力发展滴灌节水技术。目前,40%以上的会员采用了滴灌节水技术,每亩果园可增产50公斤苹果,总体每亩可增收200余元,全县可增收400余万元。大力发展“畜——沼——果”循环经济。目前,90%会员发展了“畜——沼——果”配套技术,并辐射带动了3万多亩果园,每亩可增收100余元,全县可增收2000余万元。大力发展安装灭虫灯。目前,90%以上会员都安装了灭虫灯,有效提升了苹果品质和果品的安全性,为果农起到示范作用。大力使用如羊粪有机肥。使有机肥替代了化肥,有益细菌、蚯蚓当“主持”,营养液补充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使苹果有“果味”,增加果品的亮度和含糖量。
截至目前,该协会会员已发展到356人,技术骨干265人,带动农户6000户,辐射到周边2省6县市。协会现有300亩果品批发市场一个、高标准科普惠农服务站一个、冷藏库6个。在该协会的带动下,苹果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果农普遍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年收入30%以上。2009年该协会被市科协评为“临汾市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10年被省科协评为“山西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黄天明被临汾市科协2010年评为“先进科普工作者”。(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