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同心 黄土变金

2013-08-16 09:57:40 来源:

浇底乡作为翼城县唯一的贫困乡镇,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把引领群众发展生产作为第一抓手,在农业上狠抓下工夫,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搞特色种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村尽走特色路,脱贫致富绘明天,演绎了一首众人同心、黄土变金的致富曲,增强和激发了全乡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特色种植长期收益有保障两年多的时间里,浇底乡立足特色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以“春栽苹果、秋栽核桃”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通过示范树典型引导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西村党支部书记刘敏去年的2亩多苹果树卖了3万多元,1亩地的收入相当于十几亩玉米地的收入。村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之后,热情高涨,仅仅一年时间就发展了千亩苹果经济林。

截至目前,全乡经济林面积达13470亩,其中水果面积4318亩,核桃面积达9152亩,形成了两个苹果区、一个核桃发展园区。

该乡党委副书记刘志强说,再有3年,果园大部分就能挂果见到效益,到了盛果期,仅此一项就能让人均收入翻番。但是,不管是核桃树,还是苹果树,在生长期的时候只有投入,没有回报,除草、压枝、打农药等,需要5年才能效益显增,如果种植传统的农作物每亩地每年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好多村民认为树小无收入,还想返回种植玉米。针对此种状况,我们采取干部包村、村干部包队、队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和村民深入交谈,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作比较,让村民明白经济林的栽植是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乡里还定期邀请农委和林业中心的技术人员定期为村民授课,加强经济林建设的后期管理工作,以管护为重点,确保苗木成活。

传统农业科学种植提产量浇底乡由于气候原因,多年来就以玉米种植为主,间或发展麦子、谷物、豆类等农作物。在来浇底乡的路上,笔者也看到成片的玉米已有半尺多高,绿油油的,长势很好,大部分还是有薄膜覆盖,玉米从薄膜中间长出。

乡党委、政府积极帮助村民引进高产、丰收、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让村民们用科学种植方法向土壤要效益,增加粮食产量。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他们选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代替以往的平展叶型杂交种,合理调增种植密度、增施肥料。改良后的品种,一亩地可增加产量150公斤—200公斤。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就是好,播种时打两个窝子,一个用作播种玉米,一个用作下肥料。”青城村党支部书记王洪烈介绍说,这种栽培技术,保湿性好,薄膜下面的土壤较为湿润;保温性好,出苗整齐,出苗率几乎达100%;再是节省劳力,在一次性施用底肥后不再施肥,两次药物除草后,就只管理收割。而且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高,每亩产量比一般种植的玉米地高出一二百斤。

据统计,使用科学种植法,仅玉米一项就能为该乡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种植连翘发家致富辟蹊径连翘是一种药材,具有抗菌、强心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很广,市场需求量很大。浇底乡境内有着丰富的天然连翘资源,被当地人誉为“天然药库”。每年进入7月,这里的村民就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摘连翘。家里劳力多的每天能采摘100余公斤连翘,不到天黑500多元就装进了口袋。

浇底村人均只有2亩地,人多地少成了制约农民致富的瓶颈。在乡里的支持下,村两委通过调研、考察,利用周边荒山荒坡多的优势,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连翘种植。

乡党委、政府也因势利导,以浇底、青城为试点,进行荒山荒坡连翘种植推广试验,截至2012年底,浇底村已完成连翘栽植6000亩,青城村也发展5000余亩。通过两个村子的示范带动,浇底乡已经制定出连翘发展规划,准备辐射全乡,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又一条蹊径。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殖业浇底乡辖10个行政村,自然村多达66个,人口分布极其分散。加上农民收入有限,统一发展集中规模养殖业难度很大。但是当地秸秆、杂草等养殖资源相当丰富,很适宜进行圈养。靠养殖业致富一直是浇底农民的愿望。

青城村养羊户高洪明告诉笔者,去年养了20只母羊、1只公羊,总共是21只,纯收入下来是4.1万元。现在供孩子上学花销大,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一个种公羊就得七八千元,咱手里确实没有那么多钱。

和老高一样的养羊户在这里还有很多,资金短缺制约着他们致富的梦想,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针对这一情况,乡党委、政府多次与帮扶部门和金融部门联系沟通,寻求资金支持。李学东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和信用社加强这方面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小额贴息贷款,近期就会有眉目。同时,我们还要求有养殖意愿的各村科学规划养殖小区,要求远离居民区、远离水源地,做到生产发展和环境卫生保护兼顾。

除了养羊,浇底乡还有部分村民尝试着养牛、养蜂、养鸡,他们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着自己的财富系数。青城村47岁的王子双带领村民们养蜜蜂,如今已经在本村发展了10个养蜂户,并且在乡里的帮助下成立了丰旺养蜂合作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浇底乡正以新的历史机遇为契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努力让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通讯员 宋榜娟)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