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伙儿抱团闯市场。”在我市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已逐渐成为众多新型农民的共识。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风生水起,发展迅猛。到目前,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至7168家。
这其中,一些由大学生“村官”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值得关注。在政府部门的号召下,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心系农村、积极创业,以不同方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年轻人的满腔激情和青春活力勇敢地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书写着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篇章。
创业在农村 “领头羊”带着农民干
大学生“村官”参与合作社建设,既能促进其创业就业,又能加强农民合作社“领头人”队伍建设,推动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既能发挥大学生潜在优势,又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从其表现出来的发展活力看,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浮山县北王乡崔村是个只有108户430口人的小村庄。多年来,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产业为主,收入低下,发展缓慢。“村里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村办企业,要想让农民致富,还得靠发展农业生产。”崔村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张大燕说。
在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号召下,2011年,由张大燕带头、5位村民参与,每人出资2000元成立了浮山县富民瓜粮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过调研,我们选择春秋棚作为种植产业项目,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路子。”张大燕说:“为给合作社成员起个示范作用,我争取家人的支持,承建了一座春秋棚,一心扑在大棚生产上,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和信赖。”如今,全村发展春秋大棚50座,合作社成员增至50余人。
而在人口、自然条件等村情和崔村相似的侯马市凤城乡南王村,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的吴中涛成立了侯马市润禾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个人投资5万元,承包了村里15亩的闲散土地作为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大家搞核桃种植。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1户,带动本村及邻村农户发展核桃种植面积达500余亩。
隰县寨子乡无愚村党支部书记张丽萍,2012年注册成立旭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成员达50户,带动全乡267户农户发展苗木种植1800余亩。
据了解,目前,全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有159家,其中,由担任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带头领办的有78家。通过这些“领头羊”的示范带领作用,发展壮大了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
优势在合作 大伙儿抱团富得快 当前,我市大学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大学生“村官”领办模式;二是大学生“村官”以员工身份参与合作社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作”,离不开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有机结合。在合作社里,大学生“村官”利用专业所学和身份优势,通过整合惠农政策,帮助合作社进行项目选择、技术服务、市场开拓和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农户负责生产,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的合力使得合作社具备了巨大活力和生机。
襄汾县赵康镇丰盈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郑朝华,加入到华芳三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后,积极帮合作社制定章程,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设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积极与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供应商联系低价购回,微利供给社员。合作社员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如今的40户,社员三樱椒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
2012年,在三樱椒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带领全体合作社社员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扭亏为盈,为合作社实现了盈余,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7%。
洪洞县恒坤养牛专业合作社由洪姜镇陈家庄村大学生“村官”冯黎峰领办,成立之初,合作社只有5户社员。在经营过程中,冯黎峰多次到外地考察,走访养殖大户、查阅养牛资料,试验总结出了肉牛养殖日增1公斤的技术,加快了合作社的发展。如今,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0户,总资产100万元。2012年养殖育肥牛150头、繁殖母牛50头,实现总收入300万元,实现盈余60万元。
大宁县北辰农业专业合作社由三多乡马家窑村的大学生“村官”史阳军领办,主要开展土鸡养殖与销售,该合作社带动马家窑村全村经济发展,参与合作社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他被评为全省的“优秀大学生村干部”,成为全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典型。
大学生“村官”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等行业,有效带动了大棚蔬菜、苹果、核桃、谷子、苗木、肉牛养殖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壮大需扶持 经营者盼望再给力 据统计,全市大学生“村官”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9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2%;由大学生“村官”参与的农民合作社成员数3252人,占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的5%。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民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参与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扶持不足、缺少专业技能、服务运营质量低等问题,要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政策扶持、多方给力。
郑朝华创办的华芳三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算统一产品包装、延伸三樱椒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而购置切丝、切段、磨粉、去种等加工机械需要投资10万元,但合作社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钱,这成了摆在合作社面前的现实问题。“合作社发展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资金,如果能有上级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就好了。”郑朝华充满期待地说。
吴中涛领办的润禾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扩大核桃种植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但却遇到了缺资金的难题。他说:“由于我们的规模较小,金融部门给我们的贷款额度十分有限,我们希望金融能加大扶持力度,贷款额度加大一点、手续简化一点、门槛再低一点,切实解决贷款难、资金周转难等问题。”安泽县府城镇大学生村官赵冬艳参与创办的瑞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谷子、核桃、黍米、花椒4种品种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今年,他们想在无公害基地里开发野菜。“为研究开发野菜的保鲜加工技术,曾专门到山西农大学习,虽然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操作起来需要专业人才,而我们合作社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技术问题成了合作社发展的瓶颈。”赵冬艳说:“希望通过人才对接或现场培训的方式,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流入农村,解决合作社的技术难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记者 田青松)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