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时节,山城蒲县秋意渐浓,成熟粮果的芳香扑面而来。满眼望去,田地里是绿油油的玉米,山坡上是红彤彤的苹果,繁密的核桃挂满枝头,连片的马铃薯已开始“破土而出”……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让那些在土地上辛苦耕作的农民绽开了笑颜,而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是,当地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的开展,让祖辈耕种的土地有了切切实实的保护。
蒲县是国家农业部确立的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作为试点,蒲县土地确权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同时土地确权牵涉面广、复杂、琐碎,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历时三年,蒲县不仅高质量完成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试点任务,还自主启动实施了全省首家城郊村确权工作,让土地确权之风惠及4个县西纯农业乡镇、84个村民小组、2335户、49689亩土地,走出了一条扎实有效的蒲县特色土地确权之路,成为全市的示范和标杆。
特色一:组织有力、宣传到位确权流程规范顺畅
“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是一项极其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拥有更多耐心、责任心和敢啃硬骨头的决心。”蒲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席菊玲说。
为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广泛参与,蒲县一方面制订出台了《蒲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下发到有关乡镇和部门,让干部掌握政策、吃透精神,并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经、国土、财政、法制、林业等十余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领导组,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通过召开乡村两委干部会议和村民会议,耐心讲解土地确权登记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方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工作伊始,该县便组织县、乡、村、组干部59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印发了5000份宣传资料,以村为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同时联系外出打工的农民,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地。确权登记颁证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该县从农经系统抽调了10人,成立了整理合同档案组、收集农户信息组及实地测量组,对试点村进行全面清理,调查摸底,为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蒲县地处山区,错落山间的梯田,地块小而分散。为了摸清土地现状,查清每块地的名称、坐落、面积、四至、权属性质、土地种类和经营方式,该县聘请东方道迩公司用专业仪器进行实地测量,采用实地抽查和图纸测算相结合、仪器测量和人工测量相结合、合同面积和实测面积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测量工作,并将测量结果、经营权共有人和家庭现有成员制成入户核实表,逐户核实,在农户确认后,再制作确认书,确保无后遗症。在整个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虚心接受监督。最后将经营权登记结果制成公示图,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村民完全认可后,农户代表在公示图上签字。
虽然各家各户哪家种哪块地,原本也是清楚的,然而爱种地的农民越种越多,不重视地的确是越种越少,地界不清是要处理最多的问题,再加上走村入户、登记造册、勾画图纸、实地测量,工作量极大,完成一个村委的土地确权工作就要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山中乡试点距离县城26公里,为了高效率完成工作,工作组不得不一连几个月住到村子里,起早贪黑地工作。“为了准确测量,我们几乎走遍了村子里所有的地块。”农经委办副主任王保国说。去年七月对薛关镇进行土地确权过程中,正好赶上旧电网线路改造,白天经常停电,为此,工作人员白天入户调查,晚上加班加点对信息进行电子录入,常常加班到凌晨。
特色二:尊重历史、一村一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其实,蒲县对土地承包复杂性的认识颇为清醒。蒲县二轮土地承包已有15年,由于当时土地丈量比较粗糙,加上一些地方和村庄时常进行土地调整,承包地面积不实、四至不清、证地不符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农村信访案件中,一大半涉及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中最主要的便是土地承包纠纷。
蒲县城郊村乔子滩村有两兄弟在父亲在世时分地并换发了土地证书,但在父亲去世后,大哥以弟弟分地多为由频繁上访,村领导多次处理没有结果,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已经几年不相处。确权开展后,有关部门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兄弟两人争地的亩数实际只有6分地,工作组不厌其烦,前后5次登门调解,说政策、谈法律、讲人情,才渐渐解开了兄弟二人之间的“疙瘩”,按照他们父亲在世时的分地面积进行了确权登记。像这样的矛盾,蒲县在薛关镇一个乡镇就登记化解234起,负责部门带领县镇两级工作组一行12人,入村次数达105次,圆满解决了种种难题,从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确权不仅仅是换发土地经营权证,更是矛盾的调处、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过程。”蒲县农经办主任刘新义说。该县针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对待,深入分析,用“尺子量”,而不是拿“快刀切”,他们按照“保持稳定、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分类处置”的原则,采取依法依规、一村一策、村民议决等办法予以解决。
针对近年来小村并大村和人口流动频繁造成的山庄窝铺土地承包问题,该县采取维持原状,在登记工作中按第一轮承包面积进行登记,其余耕地先留作集体机动地。针对村与村之间的插花地,采取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登记。针对预留机动地承包问题,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提高承包费,大会竞标,同等条件下优先原承包户继续经营到合同期满。二是分地到户,把机动地按现有户籍人口分地到户,登记确权时直接登记到户。
针对大户承包问题,采取“三查”的办法,即查合同、查历史、查介入点,找到农民利益和承包户利益之间的平衡点。针对集体果园,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按现有人口分地到户。
蒲县土地确权不仅使农民承包的土地空间位置、面积、四邻等信息更为准确,而且在工作中化解了农村中存在的矛盾隐患,促进了社会和谐,为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准确的数字依据。
特色三:产权改革、规模经营 助推农业全面升级
发展要升级,农业必须升级,对于蒲县来说,农村土地确权的完成不是结束,而是农业提速的开始。该县注重确权登记成果运用,充分发挥权证效能,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该县在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功能,指导签订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该县探索出了5型流转模式。蒲城镇古坡村综合开发土地606亩,流转给3户经营,形成项目推动型;乔家湾乡张河川将85户、1400余亩耕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分包给12户经营,形成集体引导型;薛关镇义善源种植合作社流转205亩土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形成合作社引领型;山中乡正茂核桃公司流转土地280亩,打造优质核桃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乔家湾乡木掌村将37户、480亩耕地集中流转给1个种植大户,形成专业大户经营型。截至2013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2万余亩。
同时,该县以国家实施农村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将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的难题。通过加快农村股份制改革,激活、促进农村土地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成股份、实行公司化运作提供了依据。
蒲县古县乡下刘村村民宋蒲昌说:“我们村已经完成了土地确权,马上就能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了,有了‘大红本’,就能进行土地出租、入股、贷款,这下我们农民的日子更好了。”土地有身份,流转有依据,借款有保障,创业有资本,对于蒲县农民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随着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有序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蒲县将会从传统农业向集约、规模、高效的现代农业来一次华丽转身。(通讯员 张鹏 宜文静)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