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金蛋蛋” 前景“喜洋洋”

2013-10-07 20:17:12 来源:

将“收获”的土豆装车,种植户、收购商都乐得合不拢嘴。

“生在蒲县没有好杂饭,只有玉米窝窝和山药蛋”。一句在蒲县当地流行的顺口溜是蒲县土豆的生动写照。然而,过去作为杂粮的土豆,如今却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金蛋蛋”。

近日,记者走进蒲县享有国家级无公害马铃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广大用户探班市场,和农民一同享受收获的喜悦。

小土豆变身“金蛋蛋” 农民喜笑颜开

记者在蒲县红道乡范头村采访时,恰巧遇到了专程从侯马赶来的商贩王先生正和妻子在地里将一个个土豆进行封装,他笑着对记者说:这已经是连续第3年在这里收购土豆了,范头村的土豆个儿大、味道好。”

在田地的另一端,种植户张建海夫妇正忙碌着把土豆从地里刨出来。一筐筐、一袋袋包装好的土豆正准备装车出口。张建海直言,自己种土豆有十来亩地,今年亩产大概在三四千斤,往年到了土豆的旺季都是采用机械化形式收获,这几天不断有批发商前来收购,于是先将4亩地人工挖出来,其余6亩地再机械化作业。

坐在家里,就有源源不断的客商慕名前来,张建海喜笑颜开。

种植土豆是蒲县传统农业,2009年,土豆产业被蒲县列入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实现增收的主要支撑。但在此之前,蒲县的土豆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上不去。

村民亢耀华介绍,以前种植土豆是采用牲畜播种、人工收获,亩均产量不足1200公斤,商品薯率仅有60%,每公斤售价0.7元,一年的收入微乎其微。随着土豆产业化规模生产的兴起,蒲县土豆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土豆机械化生产示范县”。

推广机械化生产 培养技术型人才

据了解,为推广土豆机械化生产,全面提升土豆生产效益水平,蒲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对购买土豆播种机、收获机的农户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外,还能得到县财政专项资金的累加补贴,补贴率最高可达到50%左右。

为了支持本地原种、良种生产,满足农户生产所需用种,蒲县成立了“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该示范园集合了以研发培育新品种、培养培训新农民、展示推广新技术、生产繁育微型薯等功能。示范园区先后引进了红玫瑰、黑金刚、大西洋、系薯一号、夏波蒂5个特色新品种,还开展了品种、肥料、植保等多项试验,并吸引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何江就是其中一员。聊天中记者得知,2009年,即将毕业的何江在听说蒲县的土豆产业发展很好时,便毅然选择来蒲县工作,成为一名农业技术指导人员。4年时间里,为了给农户提供更便利的技术服务,何江通常都是随叫随到,而每年回家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看到老百姓的收成好,我打心底里高兴。”

如今,何江已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荣升为昕源薯业种薯部经理。他介绍,今年,全县土豆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其中,机械化种收面积达到两万亩,脱毒种薯繁育1.2万亩,无公害脱毒商品薯标准化示范6万亩。

延伸土豆产业链 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几年间,蒲县确定了红道乡西坪垣3000亩连片示范基地、红道乡红道村20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薛关镇乔子滩村和南沟村300多亩基地。可喜的是,薛关镇基地被称之为川地地膜覆盖早熟土豆套种玉米并复播白菜高效立体种植基地,当地老百姓称为“三种三收”模式。

2011年的蒲县可谓喜事连连,不但荣升为国家级无公害土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还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蒲县马铃薯(土豆)”地理标志认证和无公害马铃薯产品产地认证。2012年蒲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至此确定了蒲县土豆在全省的地位。

“我们要立足土豆产业的长足发展,不但要在种植上提高科技含量,而且还要加强深加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使土豆产业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蒲县农委主任任建平说,在多方支持下,蒲县已有3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收购”模式,年加工土豆达到100万吨,主要生产淀粉、粉丝、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文/图 记者 成华 亢亚莉)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