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生:诚信为农 奉献梨业

2013-10-09 11:15:32 来源:

一个秋高气爽,彩霞熔金的午后,在梨乡隰县城巧遇我的挚友作家王哲士和一个女摄影记者,都是慕名去同一个地方。车子从县城出发,很快就驶入南唐户果园区。数十亩大的果园,一个连着一个,覆盖了整个塬面,一眼望不到头,形成壮观的高原果海,澎湃成迷人的金色秋季。阵阵果香不断钻进车内,沁人肺腑,诱人生津。车旁满树累累硕果涨潮般的迎面扑来,又退潮似的向后涌去。好一个缤纷世界,森林氧吧,甜蜜家园,难怪一千多年前唐玄宗就选择长安禁苑的梨园为演练歌舞(实际上是我国首座国立戏曲学校)的场所。我们在梨海上乘风破浪前行,眼前全是诱人的梨、梨、梨!看到梨,我立即想到“梨”字展示出的中国汉字的无穷韵味。它下半部是深入沃土,有强大生命力和支撑力的“木”。上面的“利”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有改变食物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保健利益。于是我胸中产生了一首打油诗:“每年一当春风劲,千树万树堆白银;待到秋风扫残云,满目梨树挂黄金。”隰县就是用树海上的金银铺成了快速致富的高速路,使农民搭上长途车,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风驰电掣地驰向小康。

进入果园,远远就看到我们要找的张天生。他是荣获“隰县梨果功臣”的“隰县梨果产业顾问”,县政协常委,临汾市五一劳动模范,临汾市诚信建设促进会会员……一个勇于创新的知识型梨果土专家。再过几个月他就七十岁了,依然浑身雄姿英发,满脸激情澎湃,满腹超前意识,从骨子里焕发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青春气质。他的基地共有80亩,其中梨50亩,苹果30亩,还育苗10万株。一般年景,可收入一二十万元。他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自豪向我们介绍他的梨果产品:玉露香梨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用新疆库尔勒香和雪花梨杂交而成的新品种,肉细味甜皮薄无渣,2001年首次进入北京市场,每斤卖到17元。曾荣膺北京奥运专供果品一等奖、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现在出口国外,供不应求。金钟梨是自己实验的新品种,2008年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口感特好,客户年年抢购。北方脆苹果是用红星与金帅杂交而成,甜脆水大,果味绵长……他一边介绍,一边健步穿行在果园中,就像披荆斩棘跋涉在艰苦创业的坎坷道路上。

记者频频按动快门,把他和色彩斑斓的丰收景象,以及采摘梨果的漂亮姑娘媳妇,都定格在梨果发展史的猎猎帅旗下……张天生这个名字,寄托着家长的美好期盼,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浪漫色彩。

然而命运不仅没有给他开通直达理想的通途,反而制造了不少麻烦。因此,他的人生苦旅,是按照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路线图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那时正当意气风发的金色年华,本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展自己,施展身手,遗憾的是,时代不给他开绿灯。突如其来的“文革”烈火,将他们这一批含苞待放的花朵炙烤枯萎了。想“苦其心志”,没有读书深造的机会和环境。想“劳其筋骨”养家糊口,连出力气的地方都找不到。只留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唯一选择,但父母亲加兄弟姐妹八个的大家庭总不能都如此吧!为了生活,他当炊事员,当学生灶上的后勤管理员……苦打苦熬只能挣到30元的月薪,无异于杯水车薪。生长在梨乡,自幼与梨结缘的张天生,想到了栽植梨树养家糊口。他1972年开始育苗,并搜集和购买相关资料刻苦钻研,决意献身于梨。

八十年代初,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教师,选择了职业中学的专职果树教师。这使他的知识和人生观都起了根本变化。从以前的为摆脱家庭贫穷,迅速升华为致力于发展梨果,引导和带领广大梨农共同发家致富,并在胸中画出了一幅宏伟的甜蜜事业发展蓝图。

这时他有幸认识了隰县农业局蚕果站站长樊印堂,虚心拜师学艺,首次引进玉露香等新品种。樊印堂是隰县梨果改造最早的功臣之一,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政策和技术上尽可能地支持他,传给他不少“锦囊妙计”,使他提高很快。一花独放不是春,他向学生承诺,一定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将自己的全部园艺知识和技术毫不保留地传给他们,一定帮他们圆了发展梨业的致富梦,让隰县春色满园。

随后张天生多次免费就举办果树专业培训班,露天讲课,现场实习。他住在果园边废弃的羊圈里,在院子里垒起简易炉灶做饭。没有电,水从五里以外的村里拉,栉风沐雨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这一年仅面粉就吃了几十袋,没有向学生收取费用。

过去的农家梨园规模小,品种老,技术落后,要改良和发展新品种,举步维艰。起初张天生骑着摩托车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地进村入户动员,跑遍了全县的梨园和有梨树的家户。同时先培养重点示范户。在此基础上,成立梨果专业合作社推广经验。张天生被选为合作社理事长,深入到示范户手把手现场指导,常常是只干活,不休息,不吃饭,不要任何报酬,有时候还把自己的工具和材料送给急需的示范户。

在改造旧品种推广新品种阶段,他一户一户苦口婆心地劝说,很少有人接受。他把花高价买来的树苗送上门,有的都不要,还说他是“神经病”。在提干疏枝改树形阶段,他不厌其烦地组织现场培训,不愿参加的,就骑摩托车去请。到了改良土壤,防治污染阶段,他一面讲长期使用农药化肥使土壤污染养分失衡的严重后果。一面买回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赛众牌土壤调理剂带头用,还赠送别人试用。

那些年,他对果农不分远近亲疏,都“一沐三握发”式的侍贤待友。对所有果树,甚至每一枚果芽,都给予“儿寒乎?欲食乎?”般的人性化呵护,十分谨慎地示范。就这样用独有的智力、耐力、毅力反复强攻,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地历练,最终都取得了胜利。这些年全县受他帮助指导的有二百余户,每年还要组织部分人到外地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引进技术。他说外面走一圈,能上一重天。专家一句话,开通一条路。一条新信息,打开一扇窗。正是历次取回来的他山之石,使果农们普遍大幅度提高了收入,改变了面貌。目前他的学生中至少有五六户跻身具有百万元资产的新果农行列,成为隰县梨果产业的中坚力量。他说,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县委书记王天郎、老促会会长王登华等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得益于重点示范户的信任和支持,得益于市诚信建设促进会的宣传和帮助。

多年来,张天生骑坏了四辆摩托,总里程达九万余里,可绕地球两圈多。他和老伴依然住在梨园旁边十多年一贯制的土窑洞里,过着既无电,又缺水,除了简易木板床、一张旧条桌和锅碗瓢盆,再没有任何家具和家电的卧薪尝胆式生活。劳作一天,晚上不是在蜡烛或矿灯下钻研业务,便是骑摩托车到五里开外的村里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捕捉科技信息。直到深夜才在寂静漆黑的旧土窑里就寝,继续兑现他宏伟的梨果事业梦。

张天生是一个诚信做人,守信做事,坚信科学,取信于民,笃信奉献的人。他甘居荜门蓬户,胸存勃勃雄心。如今一条腿已跨进七秩门槛,仍然宝刀不老,确信“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生”,决心做一个老有所为的“梨人”。现在他已经投资十余万元开辟了一片土地,准备修复生态,彻底改变土壤成分,消除土壤污染,发展健康产业,搞综合无公害种植养殖,生产纯天然果品和食品(例如专供婴儿食用的无公害鸡蛋等),自己做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带动全县消除土壤“亚健康”,进行土壤治理革命,在隰县解决诸多世界性农业难题,为子孙后代留一片最健康宜人的净土,为和百姓提供绿色有机的放心食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社会。(王双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