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红了 农民富了

2013-10-29 09:35:13 来源:

    金秋十月,正是喜人的收获季节,走在吉县的乡村道路上,放眼一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红苹果,红得那么鲜艳夺目、那么赏心悦目、那么撩拨人心。走进果园,看到的是果农们忙碌的身影。有的站在树旁摘果、有的推车运果、有的分检定级……在吉昌镇山阳村一个叫烟子渠的山梁上,果农原贯森正带领着家人以及8名雇工,采摘自家的10亩苹果。当问到收成咋样时,原贯森立马开心地笑了。“不错呀,我这是17亩地,早熟的7亩嘎啦卖了8万元,这10亩红富士长势特别好,果商给了一公斤七块三的好价钱,估计再卖15万元是没问题的。”吉县是苹果种植大县,全县像原贯森一样种植苹果的果农有2万多户。
    吉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境内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温差大、土层深厚,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可与意大利都灵、法国里昂、日本长野、美国罗切斯特等世界驰名苹果产区相媲美。吉县是一个纯农业县,无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47%,生态环境良好,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正是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吉县苹果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同时,吉县苹果屡获国际、国内金奖,被评为中华名果,吉县也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吉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抉择下,历届各级领导班子因势利导,把发展苹果作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本蓝图绘到底。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吉县苹果面积累计达到28万亩,年产量17万吨,年产值5亿元,人均果品收入5000多元。苹果产业在吉县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82.3%,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82.1%的农民是果农,已形成了产、加、贮、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从今年开始,吉县县委、县政府借着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的东风,实施苹果提质升级工程,陆续投资7亿元,着手打造有机苹果。因为有机苹果有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标准体系,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也不允许采用任何基因技术产品,对果农来说,生产有机苹果,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朝晖苹果联合社在东城乡、柏山寺乡建立了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同时,吉昌镇阳丰苹果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在临汾发展的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不仅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寻找到资金保障,而且找到了发展有机苹果这个企业和合作社实现双赢的“契合点”。企业和合作社携手合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据悉,2013年7月17日,北京五洲恒通认证公司已通过了吉县吉昌镇谢悉村、山阳村、兰村、祖师庙村共22000余亩的有机苹果种植基地认证。
    一业带动百业兴。吉县苹果产业不仅让果农腰包鼓了起来,也带动了运输、农资、饭店、包装等各行各业。特别是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在10月至11月底两个月苹果采收季节里,从事与果业有关的劳动力达到8万人,除了本地人以外,周边襄汾、乡宁、河津等地来吉县打工的人数也达到五六千人。
    一路走,一路看,无论是东城乡、柏山寺乡,还是壶口镇,只要有果园,就能看到果农忙忙碌碌的身影和堆得小山一般的果堆。越看让人越啧啧称道,吉县苹果的确是个大产业,吉县苹果的确让农民富了起来。通讯员陈健翔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