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文红) 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通过加强推广体系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运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有效增长。
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得到完善。今年,全市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共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120个。
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保证公益性队伍建设。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达到429人,基本做到了按编录用,在岗工作。
同时,对原有人员进行整顿,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支持社会化组织发展。
今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60个,总数达到7168个,全市每个行政村平均2.4个合作社。全市家庭农场总数为1199个,经营耕地总面积7.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三是激发农村人才积极性。
组织、培养大学生村官、种田能手、养殖能手、种菜能手、果树能手等农村“土专家”担当村级技术指导员,培养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学技术、用技术,选拔素质高、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到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习深造,培养更多、更好的新生代村级技术指导员;结合“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开展“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信彩信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农技队伍管理制度得到规范。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二是严格资金监管。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与建设补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管理办法使用项目资金和监督管理资金。三是推行绩效考评。各县(市、区)成立农委、乡镇、示范户三方考评组,以农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以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并将考核情况与下一年度资金挂钩。
农技推广引领作用得到凸显。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全市组建了市级果药、蔬菜、粮食专家技术指导组,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活动,通过市县农业部门举办培训班、建立试验田、开展技术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快了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果树树形改造等10大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提高了生产科技水平。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