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健翔
10月10日,对吉县东城乡太和村村民冯三绪来说是个好日子。有两件事让他高兴:一件是他家已经成熟正在采摘的苹果被果商订购,价钱令他十分满意。一件是文城乡和大宁县200多人组成的“考察团”来他家的果园参观取经,这让他非常有面子。
在被称为“苹果之乡”的吉县,像冯三绪这样的果农有数万人。因为今年苹果长势特别好,价钱也比往年高得多,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丰收在望,果农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
果业是吉县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吉县富民特色产业,28万亩的种植面积,2万多户果农,超过6亿元的产值,果农人均超5000元的收入,让吉县苹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也让吉县千家万户圆了致富梦。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在果业生产上提出“苹果提质升级”战略决策和走“规模化发展、有机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思路,在苹果生产上推行了减密间伐、有机化生产、果园上水三项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提质升级”战略和生产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窦兴华告诉笔者,十多年前,吉县苹果树栽植大都按3米×4米进行,这样一亩地能种55棵,树龄到了15年以上,树密、枝密,果树之间争水争肥争阳光,授粉也差,造成营养不良,果个小、红度不够,整体质量差,与市场需要的果个大、着色好、果型端庄的标准格格不入,影响到价钱和效益。
市场逼迫吉县果业必须走减密间伐这条路,县果业中心聘请专家巡回8个乡镇对果农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动员。东城乡社堤村是该县最早推行减密间伐的村子,该村村民刘章顺是村里最早运用这一技术的果农。减密间伐仅一年时间,让刘章顺尝到甜头。他家5亩果园,原来有220棵树,因为树太密,结的果子个头小,该成熟时还红不了,果商们不喜欢他的苹果,每年为销路发愁。去年冬季减密间伐了110棵树,树减了一半,今年果个大、着色好,树体、树枝强壮,叶面肥厚,苹果的品质一下子提高了,每公斤7.6元的价格被果商抢购,5亩地能收入10万元。
与刘章顺一样,全县推广应用减密间伐技术有2000余户果农,也都受益于这一技术,苹果品相好,卖价高,收入自然增加了。
对于今年吉昌镇兰古庄村果农陈建民来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苹果个头特别大,一颗苹果有七八两重,有的甚至超过一斤。苹果能长这么大,一方面年景好,雨水足,另一方面干旱季节给果园浇上了水。和陈建民一样,兰古庄村2000多亩果园都实现了水进果园,可以随时随地浇水。
吉县的果园全处于旱地,靠天吃饭,遇到雨水充足的年份,苹果个头大、质量好,卖价高,果农最盼的是果园能浇上水。要打破果园缺水的瓶颈,关键是兴修水利设施。
吉县原有果园节水灌溉工程15处,覆盖果园3.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1.6万亩,远远满足不了果园的需求。按照果业服务中心制定的果业发展三年规划,在沿黄河的东城、柏山寺等4个乡镇,建设6处提黄灌溉工程,覆盖果园14.2亩;在中部的吉昌、车城等乡镇,建设14处小型提引水工程,新增和改善果园节水灌溉面积8.6万亩,在东部屯里镇,以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天然水源为主,建设2处机井配套与闸坝蓄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3000亩。同时,在水源不足区域,建立旱井19500眼,水池176座,补充灌溉4.83万亩,实现果园灌溉全覆盖。
当今,人们最关注的是健康,有机食品最受消费者青睐,朴实却不失精明的吉县人,把目光瞄准有机苹果。为了推广这项技术,县里出台了四项扶持措施:开展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普及,邀请专家教授对有机苹果示范园的3000余家农户进行了全方位的有机苹果生产技能培训;投资190万元对冰雹易发区250亩苹果搭建了防雹网;投资1700万元配套建立苹果质量监测综合服务中心,保证有机苹果质量达标;推进苹果保险业务,给全县16000亩苹果签订了种植保险。
据冯三绪介绍,他家的果园舍得投资,每棵树施用的有机肥成本达到80元以上,比别的果农投资高一倍,亩收入也高一倍。他家11亩果园,收入达20万元。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