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范韶华)记者从11月6日召开的全市定点扶贫和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例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市定点扶贫和包村增收工作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264亿元,开展帮扶活动7175次,现场办公2644次,制定村级发展规划3042个,新上帮扶项目1638个,为群众办实事2484件,惠及17个县(市、区)904个贫困村2万户,7.3万人。
今年以来,我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领导带头、狠抓项目落实、创新帮扶方式,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走农家、进农户,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推动农村发展中实现了“三个转变”:生产方式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经济向现代化、集约化大农业经济进行转变,劳动方式正在由分散单个劳动向集体有组织劳动进行转变,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进行转变,全市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定点扶贫工作中,各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各自部门优势,带着感情包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实实在在投入,积极引导村里发展生产,努力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他们不仅仅是只着眼于筹多少钱到贫困农户手中,解决贫困农户的一时困难,而是着眼于通过帮扶项目让当地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基础设施,让贫困农户和受扶村今后能进行生产自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新型农业,逐步改变各队帮扶县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区及农民闭关自守的落后经营理念,为农村走上富裕道路奠定了基础。
包村增收工作中,我市专门召开工作会议,从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创新机制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下乡住村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把干部下乡住村包村作为一项战略工程,长期坚持下去。市四套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各自的联系点,住村调研,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为帮扶点脱贫致富制定规划和落实项目,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市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全市迅速形成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包村增收活动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及时发动,出台措施,坚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高扶贫主体自立增收能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结构从单一种植逐步向多元并举的增收模式转变。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培养“一技之长”职业农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推动“非农产业”多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民增收条件。
责任编辑:邱睿